第3天《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建议二


建议二 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

【摘录】

1效率与质量不是一回事,俗话说,“慢工出细 活”,如果一味贪多求快,效率看似上去了,质量则往往朝下走。

2过剩的不是质量,而是效率。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其典型表现。“学生’知识过 剩’,在实践中是与思维能力、人文精神的不足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意义 上,’质量过剩’的教育并不是高质量的教育。

3教育过剩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过 剩是相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言。另一种过剩是相对于某一知 识内容而言。

4学生对过剩的直接反应是退缩"回避、讨厌、排斥等”, 由此导致学习兴趣和热情淡化、消退,学习思维固化、僵化,学习灵性以及 可持续学习力严重受挫。

5中小学教育教学必须向质量——“人的成分”适度倾斜,否则,我们所 养成的只能是“辉煌的分数”,以及在分数遮掩之下渐渐走向枯萎和异化的 灵魂。

6降效提质,也唯质优才有真效。降效提质。其实,优质的教与学还能派生出真正的效率,并促其 增值。

7真效的突出特征是后发性和可持续性。

【感悟】

今天读了建议二,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如何处理好效率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效率很高,但不一定质量很高。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一味的追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速度,没有让知识稳扎稳打下去,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则是比较浅显的,不稳定的,很容易遗忘。

特别喜欢这一张提到的一个词语,“教育过剩”,在这个词语中,作者强调过剩的则是效率,而不是质量。

通读以后我理解为就如同我现在的语文教学不要一味的强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让学生去记忆。而是要在教学的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去理解。比让他一遍一遍的记忆,一遍一遍的刷题,要强的多。

比如说你在教授如何写景的时候,你就给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可以领着他们观察美丽的夕阳,看一看,听一听,联想一下,通过学生真真正正的观察,那么学生肯定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才会有所写。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特别反感题海战术,就好比我们在期末考试前总是担心复习的不到位,唯恐遗漏到哪一个知识点。特别是像语文课本课后题。害怕考试题会出课后题。于是就会有老师让学生把整册的所有课后题全部背下来。那么这样做到底有没有用呢?可能会有一点用,如果考试考到原题的话,记忆力好的同学会得分。但是如果考的不是原题呢?变形的题了呢,学生还会不会呢?

只有真正让学生学到、理解到、心到,才是真效。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3天《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建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