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的困局

年羹尧为什么没法反?我觉得大概可以总结三个原因,让他根本没有机会有行动。

  首先,是因为年羹尧人在川陕,但亲人家眷都在京城。后来雍正给年羹尧定的九十二条大罪里,第一条就是与敬一道人、邹鲁等谋为不轨。当时养士的风气还有,但养敬一道人这样的“异人”就不一样了,这代表想要妖言惑众图谋不轨。敬一道人自己说,年羹尧说过想造反的话,但顾虑“老父子孙在京,甚是挂念。”

当然,家眷的牵制历来不是做大事者的真正理由,这条理由只能算是年羹尧的感情牵绊。

第二个原因,就是雍正的政治手段。雍正是天生的政治家,而且极为勤政,整个“倒年”过程可以说是有计划、有策略,把年羹尧的有利因素一一拆解,堪称是政治包围绞杀的范例。

  “倒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秘密防风阶段。这个阶段,公开言论上还没有表达出对年羹尧的负面信息,但在与封疆重臣的一对一密折上,已经开始表达对年羹尧的不满,而且让大臣表态站队。防风阶段也很有策略,防止出现泄密,要让局面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首先防风的对象是雍正很看重,而且跟年羹尧没有往来、甚至有过节的人,比如湖广总督杨宗仁,河道总督齐苏勒,还说年羹尧背后说齐总督的坏话,挑拨两人关系。类似这样瓜葛不深的封疆大吏,也就知道朝里会有大事发生了,自己也会提前站好队。

  第二类人比较敏感,主要是年羹尧的亲朋故旧以及他提拔推荐的文武大臣。比如直隶总督李维钧是年羹尧举荐的,安徽巡抚李成龙跟年羹尧有通家世好。这种试探必须谨慎有策略,雍正很清楚,这类人如果知道靠山要倒,第一反应是自己能不能保全,如果不能保全不如孤注一掷。所以他在密折里清楚写着怡亲王允祥是自己最信任的人,你们可以向他靠拢,也就是给他们找好了退路。

  在这之后,就到了第三阶段,公开防风和搜集证据的阶段了。从这开始雍正就在公开的谕旨上对年羹尧进行批评,这在官场明眼人看来风向就很明显了。这时候,受到密示的大臣已经开始公开或秘密的弹劾年羹尧了,揭发他各种罪状。这也代表着舆论风气已经开始形成。

面对雍正的批评,很多其实就是挑刺,年羹尧只能回复道歉,但在这一来一回之间雍正的尺度拿捏的很好,不原谅也不激怒。不过这样不断的刺激年羹尧,朝中大臣还是担心会让年羹尧心生异相。不过雍正并不担心,因为在此期间他争取到了“重要少数”的支持,比如史贻直和伊都立,他们都是年羹尧同年的科举,很受年羹尧重视。另外,更重要的是对川陕地区将领的布局,这是重心中的重心。

  雍正第一个拉拢的就是年羹尧集团的头号大将-奋威将军岳钟琪。岳钟琪是年羹尧一手提拔起来的,而且以师生相称。但他俩也不是铁板一块,岳钟琪少年得志,而且颇肯自作主张。在平叛青海初期,岳钟琪就直接上奏雍正希望允许他便宜行事,不必非得跟年羹尧同步。雍正就抓住他这点离间他俩,而且告诉他倒年后不但不会牵连他,还会任他做川陕总督。

  此外,川陕的文官也拉拢了不少,比如山西巡抚范时捷,陕西布政使胡期恒,四川巡抚蔡珽。

  至此,年羹尧几乎被完全包围,没法动弹。接着进入第三阶段,雍正免去了年羹尧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的职位,调任杭州将军。年羹尧一旦离开川陕,也就对雍正行不成威胁了。

  接着内外大臣弹劾年羹尧的奏章像雪片一样飞向北京,这时可以说大局已定。

  总结第二个原因,在这场君臣的政治博弈中,年羹尧算是完败,我觉得这不是因为年羹尧太弱,而是雍正手段太犀利。

  第三个原因,作者没说,我觉得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康熙朝成功削藩带来的心理定势。康熙朝的藩王情况比年羹尧更复杂、隐患更大,也被成功削去,这就在所有人心理埋下一个判断,即藩王反不了。就像明朝崇祯皇帝面对动乱的局面,南下迁都却始终不是一个选择一样,就是因为前有土木堡之变,于谦成功守住了入侵,有了先例那南下就不再是选择了,或者说选择的成本非常高。也因为清朝有削藩的成功先例,这样年羹尧自己就不觉得造反是个选择,更麻烦的是他身边的人只要不是绝境也不会相信能成功。这种观念的力量听着有点虚,但实际上是最实在的影响。

  说到这,可以看出来这场君臣关系的戏剧化结果,很难简单说是因为年羹尧的嚣张跋扈、雍正的猜忌和刻薄寡恩或者是功高盖主、鸟尽弓藏来解释的,就是一场政治上的复杂博弈和演化的结果。

  最后年羹尧命运终点的情况还有一件趣事,在年羹尧被押解入京审讯判罪过程中,除了年羹尧和他一起在川陕共事的儿子年富外,他的其他家人居然都没有受牵连,包括他的父亲年遐龄、哥哥年希尧,以及他妹妹年贵妃,尤其是在这个当口,年贵妃病重,雍正特意让礼部发了诏谕,年贵妃如果走了,要以皇贵妃的等级行事。这一系列操作,本来大家都有共识年羹尧是必须死的,这时候负责审理案件的官员可能也有点晕乎了,皇帝是不是想饶年羹尧一命?

  这时候雍正自己写了一件“从古罕闻”的事件,就是“虎入年家”。说是京城最近发生了一件奇异事件,一只老虎从城墙跳入,不伤人、不停留,径直进了年家。在年家屋顶呆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才被闻讯赶来的官兵用枪扎死。这份折子发给了直隶总督蔡珽,就是告诉蔡珽不要犹豫,因为当时民间有传闻说年羹尧出生时有白虎之兆。这下年羹尧再没活路了。

  其实从当时的局面看,留不留年羹尧一命对雍正并没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当初两人关系那么亲密,留他一命还能显出雍正的宽容形象。但雍正还是必须要杀了他,可能有另一层实际的考虑。当时年贵妃的儿子福惠是雍正特别看重的皇子,之前木兰围场狩猎时别的儿子不带却带上了只有两三岁的福惠,这种政治宣示很明显了,就是要当作储君来培养。假设福慧幼年就继位,年羹尧活着的话,不是没有可能以皇帝舅舅的身份干预皇权,加上这一段恩怨,未来隐患很大,所以年羹尧不能留着。不过后来八岁的福惠就早夭了,这是后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羹尧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