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通过搜索来解决问题的。人在解决问题时,一般并不去寻求最优的(optional)方法,而只要求找到一个满意的(satisfying)方法。人在解决问题时,具有可变的志向水平。
人只能同时想一件事、做一件事。人就是一个单线的系统。
1.人是通过搜索来解决问题的。
所谓搜索就是提出策略并用其来解决面临的问题。由于搜索过程是串行的,而人的计算能力又是有限的,所以对解决办法只能一个一个地加以尝试。
人类在搜索时并不能同时考虑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并对各种可能性进行权衡比较。
一般情况下,人在进行活动时只是很简单地考虑一种或两种可能性,即利用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启发式的规则。
2.人在解决问题时,一般并不去寻求最优的(optional)方法,而只要求找到一个满意的(satisfying)方法。
为什么只要求找到满意的而不一定是最优的解决方法呢?因为即使是解决最简单的问题,要想得到次数最少、效能最高的解决方法也是非常困难的。
3.人在解决问题时,具有可变的志向水平(aspiration level)。
人的一个特点是可以调节满足需要的程度。人根据不同的情况,调节自己满足需要的幅度可以是很大的。
他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可把满足需要局限于基本的生存方面,如饱食、温暖;当情形不太困难时,人不仅想到要满足基本需要,还要更舒适一点;当舒适的需要满足了,又会有文娱、艺术等更高的需要。因此,在困难条件下认为是好的东西,在不太困难的条件下就认为是不够好的了。
心理学家把这种满足需要的不同水平叫作志向水平。随着成功的程度不同,志向水平也会提高或降低:在困难条件下志向水平降低;在成功条件下志向水平提高。
第一次能把问题解决了就感到满意;但在第二次仍使用前一种方法就不一定满足了,而是希望能有更快、更好的解决方法。
人的志向水平,即满足需要的程度,可以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自我调节。这一特点适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也适用于人的社会活动。社会越发展,人的要求也就越高。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个人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除了人类认知活动的上述三种机能之外,所设计的认知系统还必须具备注意、记忆、运动等信息加工的结构。
我们同时注意的事情只能有一件,这件事往往是重要的事情。
优先选择的注意目标有时是预料不到的、突然出现的。为了把注意集中到没有预料到的目标上,必须有一个转移机制把正在感知的东西排除掉。因此,对于人这样一个系统,除了有单线加工特点,能通过有限的活动解决复杂的需要,能应付突然出现的事件外,还必须具备控制注意的机制。我们既要能对原先的重要的东西加以注意,也要能够把注意及时地转移到那些没有预料到的新出现的事件上去。
在日常生活中,中断注意的机制是很重要的,这种机制能把人的认识活动和满足其生理需要及其他需要联系起来,因为中断和转移注意的机制可以使人的各种需要互相发生竞争。
中断注意和人的情绪有关。恐惧、愤怒这些情绪是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当我们处于这类情绪状态时,就很难注意其他的事情。生理学已经证明,情绪的唤起与皮层下的网状结构有关。注意中断的机制既涉及认知心理学,也涉及生理心理学。
记忆系统
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
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结构(见图2-2)包括输入装置、输出装置、中间的记忆装置和围绕着它的控制结构。控制结构负责控制信息进入记忆和再从记忆中输出信息。
人类记忆模型里首先是输入部分。视觉信息传入眼睛,然后进入记忆框架。
记忆分几个部分,一部分是识别记忆。识别即再认(rec‐ognition),认识记忆中已有的东西。当一个模式或图像被识别后,它就存储在短时记忆中。除了物体本身的信息被存入短时记忆外,还有另外一些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中,以帮助认识这个物体。
实验证明,从视觉、听觉传入,到短时记忆识别出这个事物,其间还有一个小的记忆,即缓冲记忆。另外,输出前也有一个小的记忆,即动觉记忆。这是认知心理学家普遍承认的人类记忆的理论模型。
人类记忆的理论模型的实验依据
人类记忆的这个理论模型已由许多实验所证实。这些证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理学方面的,包括脑损伤和动物实验的证据;二是行为方面的,即心理学实验的证据。
大量的实验证明,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识别、数据和程序)。
人的记忆更为复杂,但从生理方面看,仍有短时和长时两种记忆。人的脑部受损伤,如果是前额叶受损伤,对短时记忆就有影响,而颞叶(特别是左颞叶)损伤时,长时记忆就会受到影响。
心理学家有关行为的几个重要实验也证明有两种记忆的存在。
1.即时回忆实验。
主试用口述或视觉的方式先后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符号,每个符号不超过半秒钟,如:
呈现后马上让被试复述这些刺激。全部回忆这12个符号是比较困难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不能记住12个项目。
人有短时记忆能力,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记住少量的东西。短时记忆的识记速度快,但容量小,只有4个组块。长时记忆的识记速度慢,但记忆容量却是无限的。
延缓回忆实验。
一般情况下,当呈现刺激与回忆之间有干扰时,人只能回忆一两个组块。
3.斯波灵(G﹒Sperling)的实验。
斯波灵的实验证明,在输入到短时记忆之间还有一个缓冲记忆阶段。
我们认为在输入(呈现刺激)和短时记住之间还有一个小的记忆,它的范围比短时记忆更广。这个记忆阶段叫作缓冲记忆。
4.机械言语学习实验。
意义性效应,即项目的意义对记忆的影响。学习有意义的符号比学习无意义的符号要快得多。研究发现,学习无意义音节(如KAZ)所用的时间是学习有意义音节(如CAP)时间的两倍半。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
人在识别一个对象时,也要利用记忆中保存的很多网络来进行多次检验。通过这样的辨别网络,人们可以认识许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