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豆瓣标记阅读了65本书,相较于前几年,这是效率异常低下的一年。但今年开始工作了、也恋爱了,自然读书的时间少了很多很多。
最重要的是,如今心态很棒,以往年末年初时都会万分焦虑“一年才看了这么几本书/看了这么点电影/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又白白荒废了时间。”
十月份为公司的公众号写了一篇文章《当我谈失眠时,我到底在谈什么》,里面有写到:“在《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一书中,乔纳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将现代人睡眠的终结归结于21世纪资本主义无休止的扩张。”
同样,我把对阅读的焦虑归结于功利性的目的论,如果想从阅读中获取点什么:知识、视野、气质甚至财富,哪怕只是朋友间小小的炫耀,那么必定会关注数量,毕竟数量总是代表了点什么,在马哲中成大的我们都知道:量变才会质变。
但是呀,我并不想从阅读中获得任何呀,纯粹享受阅读,最多是一种自娱自乐式智识上的满足。干嘛还要趟“焦虑”这滩浑水呢?
想到这就顿悟了。
不过还是要记录一下。
这是每年都要执行的仪式。
也祝佛系90后们,至少在一件事上真能佛系:阅读也好、游戏也好、发呆也不错。
具体书目 上
《都柏林人》乔伊斯:五星。难以描述的好,现在流行“浸入式”,这本短篇集于我,就是浸入式的阅读体验,在阅读的时刻我就是土生土长的爱尔兰人。并且隐隐约约一个玄学:年初读的第一本书或多或少会影响本年的气质。2017读的一本书是《都柏林人》,很明显感觉到这一年过的很“乔伊斯”,当然这么说很不要脸,毕竟乔伊斯20多岁就写出了《都柏林人》这样的作品。
《笑忘录》昆德拉:三星。可能是16年读了太多的昆德拉,总之对这本书很无感,现在早已没有任何印象了,也没有重读的欲望。
《我们在此相遇》约翰.伯格:五星。伯格今年年初逝世,趁电商活动买了一套他的作品集。以前只知他是非常优秀的艺术评论家,完全没有预期他的散文竟也如此动人,故事发生在里斯本炎热的五月底的午后,约翰遇见了逝世十五年的母亲,从此他便和不同的逝者,在不同的城市相遇,回忆和他们曾经相遇的时光。
《观看之道》约翰.伯格:三星半。评分不高完全是因为印刷,一直坚信关于艺术理论的书,不宜黑白印刷。“观看先于言语”,这应该是伯格最出名的艺术理论了,推荐BBC《观看之道》的纪录片,这本书就是纪录片的文字稿。
《屠夫十字镇》约翰·威廉斯:四星。《斯通纳》作者的另一部小说,与《斯通纳》有着一脉相承的孤独气质。很喜欢这部小说一点是:虽然男主的结局看似就是一位浪漫的理想主义者被现实所打败,但他并没有破灭,变得更加强大与丰盈,这样才能更好地做着理想的梦。
《灵魂·爱·上帝》梁中和 :四星。完全不记得怎么会买这本的,就是觉得万分幸运,读到了这本书。通俗地说,这是一本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柏拉图主义者斐奇诺的生平与思想的著作。这么说,大家是不是没有一丝阅读的欲望。但这本书真的很好读。尤其推荐给所有“信奉柏拉图式的恋爱”的胖友们。别开玩笑了,毕竟大部人连灵魂都没有。
《博尔赫斯谈话录》威利斯·巴恩斯通 / 豪·路·博尔赫斯:四星半。初遇博尔赫斯是本薄薄的《小径分岔的花园》,那种震撼该如何形容呢?他说要有光,于是就在我心头凿了一个洞。更加具象一点——刘慈欣构建了浩浩然百万字的《三体》,试图揭示时空的真谛,然博尔赫斯用几百字就做到了。
自那时起,就始终有个强烈的意愿:我想和博尔赫斯谈谈!当然这个愿望着实过于天方夜谭,直到去年年初无所事事逛书店的时候遇到了这本访谈录。
读了作家的作品,为什么还想要读作家的访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许是希望从中一窥作品之外的私人信息。更重要的是,博尔赫斯中年失明,此后越来越多借助“谈话”这一媒介来分享他未成文的文字作品。
此外访谈录是了解一位作家最好的方式,看诗人博尔赫斯最爱的诗人,翻译家博尔赫斯最爱的语言,小说家博尔赫斯最爱的作品,以及——作为一个神秘主义者、唯心论者、不可知论者、个人主义者,他对宇宙、困境、哲学、人生等等的看法,万分睿智、博学、豁达,博闻强记,以及相信我——没有读过博尔赫斯的人也可以看的津津有味。
《王小波全集 第七卷》王小波:三星。这卷主要是杂文,个人觉得王小波的杂文写的非常一般,精准地说都是同一个套路,连引用的例子都是那几个。他最棒的作品还是小说,尤其是唐传奇系列。
《文化与承诺》米德:五星。小小薄薄的一本书,却力量巨大。主要是提出了三种文化形式:后喻文化、互喻文化、前喻文化,并通过对这三种文化模式的解释,米德借代沟的形成阐释了当今世界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另米德提出“后喻文化”这个概念时,已经90多岁啦,并且在半个世纪前就对现代社会给出如此洞见,万分敬佩。题外话:我心中人类学的火苗一直都在燃烧,还是想读人类学的博士。愿2018可以勇敢点坚决点,遵循自我内心。
《书淫艳异录(全二册)》 叶灵凤 :二星。差评,标题党。冲着书名买的,但全书没有一章有写如何淫如何艳。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这种书显得愈发过时。
《陌生的经验》陈丹青:不评分。同《观看之道》,是视频版的文字稿,黑白印刷,更推荐视频《局部》。
《第十一个人》格雷厄姆·格林 :三星。kindle上看的,还是不习惯电子版的阅读,没有多大印象。
《大路》张赞波:三星半。关于建筑高速公路的纪实作品,貌似现在已经被禁了。其实所有的大兴土木必定对周围生民百姓的生活有影响,这很正常,但也只有正视了问题才能有解决的可能性呀。遇到问题就禁禁禁的政治注定有隐患。
《逃离》门罗:四星半。很赞同韩松落的评价:“她远离了当代小说那种锐利但却琐碎的、简约但却留白过多的、克制到寡情的作风,让小说重新成为混沌的、朦胧的、多解的、磅礴的、雾气缭绕的、根系繁多的,所以,她会被视为契科夫的传人,但这也增加了她的小说在被领略时的难度。”,这本书写的太好了,好到不敢看第二遍。
《请你安静些,好吗》卡佛:三星。卡佛的短篇集,一贯的“卡佛风格”:攫取生活片断没头没尾的故事,很像蹩脚的文艺片,大段蒙太奇、似是而非的意象。且发现现在大家都很喜欢模仿卡佛,为什么?因为好被模仿嘛?他并不是唯一的好作家呀。
《美第奇家族的兴衰》克里斯托弗·希伯特:三星半。甲骨文丛书,艺术史爱好者肯定是逃不了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也肯定是逃不了美第奇家族的。更何况,我对弗洛伦萨又非常深的情节。也是因为如此,专业知识够硬,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科普文了。
《革命之路》耶兹:五星。以前写过长书评,轻戳这里查看。
《空荡荡的家》托宾:五星。托宾的短篇集,可能上辈子真是爱尔兰人,爱尔兰作家都非常戳我的点,非常好看呀,最喜欢《采珠人》和《沉默》。
《沉默》远藤周作 :kindle上看的,随便挑的高铁上打发时间的读物。
《死于威尼斯》托马斯·曼 :五星。实在读不下去《魔山》,倒是对《死于维斯尼》爱的深沉,比起中年大叔爱上美少年这种禁忌之恋,更多的是对美学的思考与探索。“几乎每个艺术家天生都有一种任性而邪恶的倾向,那就是承认美所引起的非正义性,并对这种贵族式的偏袒心里加以同情和崇拜。”
《现代性与大屠杀》鲍曼:五星。去年看这本书时,更多的“韦伯”的视角:现代性的牢笼无法挣脱,今年鲍曼逝世,重读他的成名作,更多的思考是他的解决方案:“任何情况下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的道德责任。”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个人有哪些道德责任?又日常生活中执行?
《濒死之绿》乙一:二星。kindle上打发时间的轻松读物,第一次读乙一是《夏天·烟火·我的尸体 》,当时万分惊艳。可能这些年,黑暗类的故事看多了,这个故事真的很失望,非常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