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1-6章有感

一、《U形记忆》

  本章我们了解了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都会对我们的记忆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同理,在教学中老师要在课堂开始和结尾时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引导学生背诵文章、单词可以要求他们变换开始的位置;更要注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书中引用《脑与学习》中的研究结果:在大于20分钟以上的学习时间中,大脑对信息的保持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阶段是高效期-1,中间是低沉期,结尾是高效期-2.,将一节40分钟的课分解为两个20分钟的课,那么高效期会多出来20%。因此,在一堂课的开始,要避免把这段时间浪费在点名、整顿纪律或者收作业等与本课无关的活动上;新的信息和技巧应在高效期-1(前二十分钟)教授,因为这段时间呈现的信息最容易被记住;可以利用低沉期对新学习的材料进行练习和回顾,这有利于学习者将他们组织好进一步加工;而在高效期-2(后十六分钟)对整节课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得更牢,还能促进他们领悟和理解意义。     

二、《短时记忆的容量有多大?》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教授针对短时记忆的容量提出了7+2效应。本章我的收获有两点:

1、组块记忆可以增加记忆的广度

    短时记忆中信息单位“组块”具有弹性,即一个字母是一个组块,一个有多个字母组成的字词也是一个组块,用方法把一些小的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同样也是一个组块。我不由得思考,在日常的识字教学中,字族识字或者同偏旁识字是否比单独去教某一个字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出更大的“组块”呢?

2、短时记忆量不宜过大

书中把短时记忆比作家庭电表,如果同时开的电器过多,

那么保险丝有可能会烧掉。因此,日后课堂上教授的篇目有大段需要识记的内容,要谨记,把长的内容切成适合短时记忆的分量来要求学生背诵,然后再通过组合的技巧将段落接在一起,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识记规律。

三、《解密过目不忘》

“工作记忆中的组块与人的知识经验相关。数字知识越多的人,记数字越容易;数理化公式记得越多的人,记数理化公式越容易;英语单词记得越多的人,记忆单词的能力就越强。即只有获得该领域大量的专业知识,并能在处理问题时随时调用,才能过目不忘。”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除非是天赋异禀的记忆天才,否则想要做到过目不忘,唯有积累积累再积累、应用应用再应用!回归课堂,就是要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知识经过反复的提取和应用,自然可以做到烂熟于胸,过目不忘了!

四、《虎头豹尾》

本章提到了三个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超越近因效应。我认为首因效应告诉我们要把握好开头,无论对人还是对事,第一印象都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近因效应则与首因效应相反,书上说的是最近发生的事会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我理解为人应该活在当下,哪怕一个人没有给别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或者一件事我们开始没有做得很完美,但如果我们持续努力,则有很大的可能会改变别人最初的看法。

超越近因效应中的两个案例给到了我很大的启示: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学生,避免因首因和近因效应的影响对学生产生偏见;在与学生初次接触后,力争给学生留下一个号的第一印象;在教学中,设置好课堂导入和小结,力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注意沟通的艺术,避免消极的近因效应,在严厉批评学生后,结束语要妥帖,并且很有必要安慰几句,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其自信心,尽可能使它产生积极的近因效应。

五、《莫等墙倒再造墙》

本章主要介绍了艾宾浩斯关于遗忘时间进行了一项实验,结果表明遗忘曲线是先快后慢的,并且告诉了我们如何克服遗忘——复习!

复习就是“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形式,“知新”才是最终的目的,要在追溯陈旧中发掘新意。达到“知新”不能仅依靠机械的重复、简单的记忆,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才会获得更深的知识。知识的学习才能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

作为教师,我们要依据遗忘曲线的规律,利用复习周期帮助学生做到及时复习,对识记过的内容进行反复的及时复习,已帮助学生达到想忘也忘不掉的效果。

六、《给学生留点“空白”》

本章我的收获有两点,一,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才会随之减少。二,向学生或者孩子讲述某个知识、道理以及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任务数量上要注意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1-6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