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的日落月出

忘记当初买这本书的初衷,可能是常看微博上推荐,可能是朋友圈偶然有人提起,在淘宝购物车里一直有着它的身影。

断断续续看了两三个月,终于看完了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看得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自己时间安排,二是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一股劲看完的冲动。合上书脑海里闪现出几个关键词,“魅力”“神奇”“面纱”“现实”。

魅力:

作者毫不吝惜自己对“香格里拉”的赞美,开篇用了大段大段优美的词语描写卡尔夫卡雪山、蓝月亮谷,生动形象的描述总让我有种身临其境之感。

那里拥有惊险崎岖的悬崖峭壁,却也拥有广袤而肥沃的耕地,蓝月谷中阳光充沛、气候宜人,卡拉卡尔山的积雪融化之后化成溪流滋润着这里的土壤。希尔顿写道:“四周环绕着广袤的群山,与之相映成趣的是玲珑的草甸、精心修葺的庭院、小溪边用彩漆粉刷的茶室以及小巧如玩具一般的房屋……这里的人们其乐融融,彬彬有礼,对生人有一种没有恶意的好奇心,他们忙于各种各样的工作,但看起来不慌不忙,无忧无虑。”好一派和谐相处之景,不禁想起了《桃花源记》里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神奇:

香格里拉,无法在地图上找到它的具体位置,它隐匿于群山之中,隐秘而低调,外人对它一无所知,陌生人更是难以进入。

神奇之处是文化上的不落后。大喇嘛庙的书架上,柏拉图的希腊文著作旁边是奥马尔的英文著作;尼采与牛顿相伴,还有托马斯·莫尔、汉娜·摩尔、乔治·穆尔甚至老穆尔的作品,藏书多且更新快,似乎又不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除了藏书,这里还拥有音乐、艺术,尤其是先进的供暖热水系统令人啧啧称奇。这里没有经济基础的烦忧,无需为生活操心,没有衣食住行的烦恼,探寻智慧似乎唯一的正经事情。

面纱:

长生不老在这里揭开了面纱。最高藏传佛教僧人佩劳尔特大爷的年龄似乎证明了长生,53岁来到香格里拉,89岁收到召唤的来信,98岁背佛教经书,108岁的“假死”,他的真正岁数我们无从知晓。似乎看到了荒诞意味,慢慢地从梦境走出。

同时揭开面纱的还有香格里拉对四位来者的要求——“永远在这里”。对于这样一个完美之地,是不是我们都喜欢接受着,并且愿意一辈子住在这里呢?意外来到香格里拉的四人选择了四种不同的态度,英国领事康维享受这边的清静,开始受到重视,慢慢走向了澄明之境;副领事马林森讨厌香格里拉的静谧,每天都在叫嚷着离开;美国人巴纳德看中了香格里拉的金矿,沉浸在自己发财美梦中;和传教士柏灵克洛小姐认为香格里拉没有信仰,决定留下来传播基督教教义,将上帝的爱播撒到这个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

现实:

 我看不懂结局,可能结局那小部分是最耐人寻味的。

康维在马林森的苦苦哀求下,带着满族公主一起逃离了香格里拉。康维,是最高藏传佛教僧人佩劳尔特大爷看中的接班人,他爱这片土地,可最终敌不过马林森的那一个诡辩。康德说出了事实,而马林森却对这些事实嗤之以鼻,长生不老?肖邦未发表的练习曲?百岁老妇却貌若十八岁少女?荒谬至极!这里也不难让我思考到:现实主义。用科学机械般冷酷、公式化定义身边周遭的一切,找到一个真实可靠的依据证明它为什么存在,如何存在。因为深度了解剖析,我们少了那份敬畏与崇拜,东西只是东西而已。康维那样对佩劳尔特大爷深信不疑,他的坚信最终也因为马林森的冷酷剖析而分崩离析。

最终,失忆的康维想起了那份美好,他踏上征途,重新去寻找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究竟在何处,仍然是个谜,它或许不存在,但我知道它一定在我们心里,我们在努力走近香格里拉的日落月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香格里拉的日落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