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济民”,发展经济,以济民生。也即是使社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幸福,这是中国古代贤圣的立世准则。充分体现着中国经济学厚生、惠民的人文主义思想。
十九世纪“实业救国”的社会企业家张謇,堪称经世济民、爱国报国的企业家典范。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了解张謇“实业救国”、发展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事迹。三个多月前,总书记曾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谈起张謇,称赞他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南通博物苑是近代著名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于1905年创办。他是“实业救国”思想的代表人物、民族棉纺织工业奠基人之一。
张謇,清末状元,主张“实业救国”,坚持“父教育而母实业”理念,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开拓者。张謇开创了智民强国的宏大事业。他共创办了20多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家民营纱厂(大生纱厂)、第一所民营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等,围绕纱厂,他还创办了大小企业34个,形成了中国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实业集团。
在创办企业的同时,张謇注重发展教育事业。他共兴建师范、纺织、医学、农业等高等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近400所。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他还积极筹办公益慈善事业等,在他的带动及同仁共同努力下,使南通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张廷栖等同志编写的《张謇所创中国第一》中写道:他建设了中国第一个拥有城市规划的近代城市,第一个实行小学义务教育的县级单位,创办了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盲哑学校,第一个纺织学校、水利学校、水产学校、航海学校、戏剧学校。第一个公共博物馆,第一个气象站,第一个测候所。他建设医院、养老院、剧院,扶植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他甚至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森林法》……
南通,一百多年来,始终保持着模范城市的地位。张謇创办和支持过的那些学校,多年后都发展成为海内闻名的大学。他1902年创办的通州民立师范学校附设农科,是今天的扬州大学;他1905年支持创办的复旦公学,即今天 的复旦大学;他1915年参与创办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为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他1917年支持复校的同济医工学堂,成为了同济大学。他曾经资助并任校董的南洋公学,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他参与发起并任校董的暨南学校,变成了暨南大学。还有一批他创办的更为专业化的技术学校,也变成了各行业的最高学府。如他1910年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变成了景德镇陶瓷大学;他1911年创办的吴淞商船学校,成为了上海海事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他1912年创办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成为了东华大学;他1912年创办的吴淞水产学校,变成了上海海洋大学;他1915年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变成了河海大学……
穿越历史,我们看到了强国须振兴实业、强国须发展教育,是一百多年前张謇等一大批民族实业家、教育家的不懈追求。
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民族工业的先驱者,张謇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肯定。50年代,毛主席在与人大副委员长黄炎培、陈叔通等人谈及民族工业发展时说,“……(中国)最早有民族轻工业,不要忘记南通的张謇”。胡适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当代学者章开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
张謇作为爱国的社会企业家,他们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他的企业理念、公司制度等,皆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来定义,名为“大生”,中国文化讲“大德曰生”。
张謇办大生纱厂,他说“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办一县之事乃为一省,一省乃为一国,而一国乃为全世界,是一个因救国、因危机而形成的非常宽广的胸怀和视野。“读书不善考试,入仕不谋官职,为政不服强权,经商惠民为实……”体现着爱国精神。这正是中国文化之精神之体现。
《易经·系辞下传》:“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之非曰义。”《乾文言传·上九》:“能以美利利天下,而不言所利,大矣哉。”所谓“生”,有生存、生活、生命之义。
新经济时代的“生”,同于天地之大德的“生”。新经济时代的“生”,也就是指新经济时代有生命力的企业。新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家的“位”,就是能循持企业的根本使命:以仁道关怀人心社会、环境,创造天下美利,以利天下而不言所利。这才是中国企业家安身立命的“位”。
张謇于1895年筹办大生纱厂,1896年正式开始,1925年被债权人接管,1926年去世,前后凡三十年。一个书生能够以一己之力,对南通这个地方做30年的综合建设,张謇开启了中国企业界全新的企业类型,这正是张謇作为企业家安身立命的“位”——爱国社会企业家。
企业本身是要创造利润,然而,利润远非唯一的目标,它从来就是一种手段,一种达到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手段。企业不以盈利作为第一目标,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破坏其他相关平衡等透支未来,而是要追求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协调发展,并首先注重的是社会效益,追求企业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关系等。
美国管理学大师皮特杜拉克说“今后的企业必须是公益性的,可持续性的成长的企业。”
而中国古代早已是经世济民的公益性企业精神。“利物和义”,“义利合一”,即物质利益和道义规则的统一。凡是行事得宜而合乎义的行为,必然能带来利益,凡是能带来利益的行事,必然合乎义的规则。义和利是协调共济、相因相成的一种整体性的和谐。
企业管理最高的艺术境界就是物质利益和精神道义的统一教化。企业的经营,是道德经济合一,即义利合一。
企业是社会公益性和可持续增长的,取之社会,归之社会。中国自古代就有现代企业家的精神。
张謇等人以“实业救国”为目标创办社会企业,其大前提是:一开始追求的是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综合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社会企业的愿景,宏愿是救国救民。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的内在要求。《大学》:“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利用厚生”,“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乾卦·文言传》所说:“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利就是使万物各得其利,从而各得其宜,这也就是所谓的义。义,其实就是社会效益,也是取得经济利益的最大效益。利,其实就是经济效益,也是取得社会效益的最大利益。
企业的最终效益是义利的结合,而非片面的利义追求。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企业家涩泽荣一在其自传《雨夜谭》中说:“经济与道德,政治与道德,即所谓义与利,必须加以充分权衡,才能获得真正文明与富贵。”松下幸之助也说:把追求利润视为企业的至上目的,而忘了社会责任,就是忘了根本使命。
企业家要有承担社会公益、道德、理念的回归的责任感,有回报社会的行动和愿景,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赢观。
张謇主动担当社会责任,自觉地把自我完善、人生价值与社会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追求人生的崇高理想的过程中,付诸实践、付诸行动。张謇不仅开创性地把企业做大、做实、做强;不仅办教育、办慈善、办公益,还要育平民、担责任、救国救民。其内在动力应该是他更希望建设一个理想社会、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中国文化中讲:“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也就是“内圣外王”,“内圣”就是修身齐家,“外王”就是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士大夫的根本价值观与使命担当所决定的,而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加中国士大夫精神正是中国近代商道的内核所在。
我们正处在新世纪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关键时刻,生态文明发展战略要求社会发展是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共赢性,其内在更需要一种有利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类型。我们的企业应该是逐步走向社会企业的发展方向。而张謇“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爱国热忱、社会企业家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实干精神、高远的格局、开放的视野和系统的实践,正是基于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一大生态的天下观、“吾与胞予”的共命观、经世济民的民本观——被誉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的张謇精神,也将随着新时代社会企业家精神的日益高涨、而愈加散发出更为耀眼的光彩……
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
胸怀天下惠苍生,
经世济民照千秋。
(一葉/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