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的是一位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的书,书名叫《活出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是一位精神病治疗师。二战期间,弗兰克的父亲、母亲、妻子、哥哥相继被纳粹残害而死,弗兰克自己也被关入“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在集中营的日子里,弗兰克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他的狱友大多忍受不了折磨,纷纷离世。但弗兰克凭着顽强的精神力量活了下来,成为极少数的集中营幸存者。
离开集中营后,弗兰克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维也纳大学的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并将他开创的精神治疗“意义疗法”(Logotherapy)传播至全球。
这位经受重重考验的老人,不仅将在学术和精神治疗方面颇有建树,更对生命怀有极大的热情,他66岁学飞机驾驶,80岁登上阿尔卑斯山,孜孜不倦地挑战与探索生命的各种可能。
本书的英文名是《Man's Search for Meaning》,即一个人寻找生命的意义。与其说弗兰克用他的文字,不如说他用自己的一生,展现了他自己生命的意义:
有一次,有人请弗兰克用一句话概括他本人生命的意义,他把回答写在一张纸上,并让学生们猜他写了什么。一位学生的回答让弗兰克大吃一惊。
那名学生说,“您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一字不差,”弗兰克说,“你说的正是我写的。”
本书很短,只有8万字。
第一部分以自传形式,叙述了弗兰克在集中营的生活,第二部分介绍作者开创的意义治疗法。
如果没有第一部分的描写,没有弗兰克在集中营的经历和超越痛苦并存活下来的经验,第二部分的理论会缺少可信度。
通过简单又深刻的文字,我们或许能得到以下启发:
— 如何在恶劣的外在环境中保持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 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
— 意义疗法如何而来?对我们有什么用?
此外,我们还能见证弗兰克用生命书写的人生哲理: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第一部分【集中营的经历】
奥地利被纳粹占领后,弗兰克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弗兰克年迈的父母为儿子拿到签证高兴,希望他能平安离开奥地利。
弗兰克则陷入两难的抉择中:因为去美国意味着要离开父母,让父母孤独地在奥地利承受无边痛苦;另一面,弗兰克又想在一个更安宁的环境中,发展他的意义疗法。
此时,弗兰克看到了家中的一块大理石,他的父亲说这是在被纳粹焚烧的维也纳最大的犹太会遗址上发现的。石上有《十诫》的部分内容,是希伯来文。弗兰克问及上面刻了什么,他的父亲回答:“荣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将能得到延续。”
于是弗兰克放弃了美国签证,决定留下来陪伴父母。
而后,弗兰克和他的家人陆续被投入集中营,但唯有他和他的妹妹幸存。
弗兰克被关押到集中营的第一天,就面临生死判决,他“幸运地”被挑选为体力劳动者,而余下90%不能干活的人则直接被投入焚烧室烧死。这样贴近死亡的感觉,在此后被囚禁的日子里,一次次发生着。
弗兰克在狱中和其他人一样,失去身体上的自由,以极少的食物维系生命,严重缺乏睡眠。他们主要做重体力活,比如挖铁路、铺轨道等:
1500名囚徒一股脑儿地被关进了最多只能容纳200人的棚屋里。饥寒交迫的我们挤在一起,屋子拥挤到几乎无法蹲下的地步,更不用说躺着了。一块五盎司重的面包是我们四天里唯一的食物。
而鞭打、私刑等身体上的虐待,也逐渐成为狱中的家常便饭。
与身体的折磨相比,精神上的痛苦和消耗更为致命。弗兰克在书中的写到:
集中营在1944年圣诞节至1945年圣诞间的死亡率是最高的。集中营主任医生认为,原因不在于劳动强度增大,也不在于食物短缺或气候寒冷,甚至不是因为出现了新的流行病,而是由于多数犯人都天真地以为能在圣诞节前回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犯人失去了勇气,变得沮丧起来。这严重减弱了他们身体的抵抗力,导致许多人死亡。
在无边无尽的精神消耗之下,弗兰克说几乎每个人都动过自杀的念头,这种念头源于绝望,源于时时刻刻笼罩着的死亡危险和不断接近他人死亡的事实。
而在集中营里,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比没有精神生活的人更可能存活,因为他们对内心的伤害相应会少许多,他们能把恶劣的外部环境转化成内心丰富自由的精神生活。
不过,光有身体和精神上的能量,还不足以使人存活下来。对弗兰克来说,他的精神力量来自于思念。
弗兰克强烈地思念着自己的妻子,幻想着妻子的微笑和鼓励的表情,没有什么能阻挡他的思想,以及对于妻子形象的回忆。弗兰克以这种思念为力量,竭尽全力地活着,他认为在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
弗兰克更将思念升华为爱的领悟: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他认为爱一个人可以远远超过爱她的肉体本身。弗兰克感到,即使在集中营里,他知道妻子已经死去,那也不会影响他对妻子的思念。
弗兰克以精神治疗师的知识,以及集中营的痛苦经历为基础,认为即使在恶劣的身心环境的影响下,人也不是完全受制于环境的,人有选择自己行为的可能,也能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
就是这种精神的自由——任谁也无法夺走的精神自由——使生活变得有目的、有意义。
弗兰克多次引用尼采的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认为,在集中营里,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义、任何目标,觉得活着无谓的人,很快就会死掉。
如果让一个人看到某个目标,在极端困难的时刻,就会使人将自己的精神专注于这个目标上。一个目标就足以增强人们战胜疾病的内在力量。
不过,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需要不同的应对方式。而在每个生命阶段中,正确的应对方式只有一种。
比如对于在集中营的人来说,苦难就是当下的生命阶段。但在相同的苦难环境下,弗兰克以思念妻子为精神寄托,科学家以出狱后著书研究为目标,有人以寻找食物填饱肚子为重心,每个人对困难的应对方式不同,每个人的经历和目标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一个人能意识到生命的意义,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弗兰克认为,那么人们就会意识到自己还有未尽的责任,也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
知道自己存在是“为了什么”,也就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
集中营的苦难经历和幸存经验,对弗兰克开创“意义疗法”,有决定性作用。
下一篇,我们将聊到《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意义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