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长安》:哥舒翰的膝盖、颜皋卿的舌头以及帝王的爱情

(文|亦浓)

《弃长安》是历史写作者、新锐作家张明扬的佳作,讲的是安史之乱前后的内廷、诗人、政争与叛乱。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不动声色地描绘了身处乱局中的众生相,变乱爆发、盛世崩盘、个体的挣扎与选择。

史料详尽、叙事有力,却不乏趣味性、可读性。从引人入胜的开头,到精彩纷呈的过程,及至最后得出“原来如此”的感叹,掩卷深思,不由得为作者之博学及拿捏故事的节奏之匠心而叹服。

作为安史之乱相关的历史书籍,本书属于值得品读和珍藏的好书,没有之一。

安史之乱之故事本尊,大多数人都已经耳熟能详,本文不做详解,仅从个人比较感兴趣的如下几个方面简介书籍内容,以飨读者。

01 来,咱们来聊一聊多情帝王的爱情

杨玉环钟情老皇帝与否不清楚,毕竟面对帝王的弱女子不可能决定自己的爱情。但显然,皇帝动了真情,安史之乱平定后,老皇帝首先想要给贵妃厚葬而不得,专门找人去马嵬坡寻找贵妃遗骸,并珍藏其随身香囊以为念想。看来老皇帝对贵妃还是有爱情的。

想来也是,杨玉环与皇帝有共同语言,都通音律,且杨玉环正当妙龄,对于一糟老头子来说,美好的年纪、美好的女子,萌发的岂止是爱情,还有对青春生命的眷恋。

马嵬坡兵变,杨国忠被杀,杨玉环亦未能幸免,老皇帝无法保护自己深爱的女人,不仅仅是贪恋自己的人身安全,更多的还是作为帝王的责任吧。权且这么想。

虽然,在弃长安的时候,走得偷偷摸摸匆匆忙忙,甚至撇下了一众大臣,导致群臣张皇失措,仓皇出逃,逃离不及而成了叛军的俘虏,成了俘虏就成了对方砧板上的肉,紧急情况下,有几个不想着苟且偷生等待时机呢?

但最后,长安收复后,这些苟且偷生的大臣们也成了被反攻倒算的对象,除非像诗人王维一般能够用画作表明当时虚与委蛇的证据。但估计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留有后手吧。

再说回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

二人的爱情据说很是美好,后人应该是通过白居易写的《长恨歌》对此加以美化。

作为文人墨客,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仅仅通过一点点蛛丝马迹和想象就将爱情想象成了最美好的模样,书面的华丽超过了现实,但文章修饰里的美好如空中楼阁般,不过是诗人臆想的浪漫,不是真实的爱情。

杨玉环在马嵬坡被高力士逼迫自杀时她的心里该是万念俱灰了吧,所以她认命了。

而李隆基也认命了,从李隆基来说,晚年的美好也因为杨玉环之死而戛然而止,是不是他确实很爱她,但却不得不舍弃她,舍了,江山社稷可保,皇帝的命是定海神针,几番权衡,只能舍弃她。

只是,年轻的她是他晚年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失去了年轻美好的陪伴,孤鸟哀鸣晚景凄凉。

真正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后人都无从得知,正如我们并不知道,作为寿王李瑁与杨玉环是否恩爱等等。

后世人只看到了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深情,但这是史学家粉饰后的帝王爱情。

也或许,李隆基对杨玉环是深深地爱了,马嵬坡之乱,为了江山社稷,也忍痛地割了所爱。爱情,在政治面前也就那么回事。

但是,你不能说李隆基做得不对,毕竟,个人的爱情相对于国家利益必须得让位,贵妃不死,禁卫军乱;禁卫军乱,皇帝死了,那就可能天下大乱生灵涂炭。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能割舍了这一捆柴火。

02为张巡齿,吃人的张巡之军事天赋

所谓“乱世出英雄”,生逢乱世,一些人的潜能就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比如张巡。

安史之乱爆发时,张巡,任河南真源县令。叛军尚未攻城,太守杨万石投降安禄山,并欲拉着张巡一起。

张巡带领全县官吏大哭于玄元皇帝祠,随后起兵,追随者一千多人,后招募扩至二、三千人。

以两三千人对抗攻城叛军的数万人,被叛军围困,劝降、切断粮道。张巡应对叛军的尹子奇是兵来将挡见招拆招,聪明人与聪明人过招,就看谁更聪明。

雍丘保卫战及后来的睢阳保卫战中,张巡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少胜多、昼夜苦战、以攻为守、夜袭敌营、削嵩为箭、斩首战术……

“尹子奇每每想出一种攻城战法,祭出相应的秘密武器,张巡就回应出一种克制之法。两人的斗法背后,是这个时代最高水平的城池攻防战”。

PK完毕,显然,张巡胜出。

但攻城不易,守城维艰。

睢阳已无存粮,而周边三路唐军,均在观望。张巡派南霁云率三十骑突围而出,告急于临淮的贺兰进明。但贺兰进明无视南霁云的泣血请求,不予置否,只是设宴款待南霁云。

南霁云悲痛斩下一枚小指,连夜离开临淮。至此,睢阳无招,城中军民外援渺茫,恸哭不已,但仍矢志不渝。

城中粮食早已吃完,茶纸、树皮已吃完,“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麻雀老鼠也吃光了怎么办?还得守城。

张巡做出了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最具争议性的决定:人相食。

张巡首先杀掉了自己的爱妾,许远杀掉了几个家奴。逼迫着将士们吃人肉。

在睢阳守军的最后时光里,“所食人口二三万”。

此“为张巡齿”。千秋功过,自待后人评说。

03.哥舒翰的膝盖

安禄山穷途末路之时,他将目光投向了潼关,潼关有哥舒翰统领的二十万大军。

安禄山放出假情报,计划的是诱敌出关,因为潼关易守难攻。远道而来的叛军自然希望速战速决。

哥舒翰本就罹患中风,与杨国忠勾心斗角又牵扯了太多精力,出战之时,其实一直都是俯首打算以逸待劳,耗死叛军。

但偏偏碰上了猪队友,皇帝老子与杨国忠都希望哥舒翰出关迎敌。

领军打仗的元帅无论多么善战,也架不住猪队友的催命符,一个一个地催促着哥舒翰尽快出关杀敌,哥舒翰只好挥泪出关。并毫无悬念地落进了叛军崔乾佑的陷阱。

二十万人奋力拼杀出重围后逃回潼关的残军不足八千人。

惨败过后,哥舒翰收拾残军,想着固守潼关,但叛军再度卷土重来,哥舒翰麾下番将火拔归仁劫持了哥舒翰准备投降叛军。

哥舒翰质问,火拔归仁说,此一战已经损失了二十万大军,当初高仙芝和封常清的也曾因战败被皇帝所杀,难道我们也要重蹈覆辙吗?

遂将哥舒翰双脚绑在了马腹上,及其余不肯投降的将领一起带去了敌营。

十分硬气至死不肯投降的哥舒翰见到了安禄山的气势,立马膝盖一软就给跪了,可悲可叹,一代将星晚节不保,这一跪就抹杀了哥舒翰一世英名。

哥舒翰说,只要安禄山饶他不死,他愿意写信招降周边各路兵马,一举平定三面唐军。安禄山大喜,当场封其为司空,又以叛主为名,砍了火拔归仁的头。

你看,火拔归仁本来想绑着哥舒翰一起投降,以为可以就此博得一官半爵的,毕竟兵败之后,高仙芝和封常清一代将星,一生戎马,就因为兵败被皇帝所杀,于是,前车可鉴,火拔归仁就降了算了,可惜,他忘记了他的身份地位,招降也得有资格。

平台好,也需要有能力之人,安禄山叛国,更希望招降一些能够给他带来一大批人才的一呼百应之人,他认为哥舒翰是这样的,火拔归仁则没资格,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杀了火拔归仁,以此表明,我安禄山也需要忠心不二之臣。哥舒翰嘛,还有利用价值。

所以,在哥舒翰写信后,周边唐军各路英雄根本不鸟他,反而痛骂哥舒翰背叛之后,安禄山直接就放弃了哥舒翰,将他囚禁洛阳弃之不理。

再后来,安禄山儿子安庆绪兵败弃洛阳之时,顺手杀掉了哥舒翰。没有马革裹尸还,而是悄没声儿地死去了。

04.颜杲卿的舌头

颜杲卿者,颜真卿之从兄也。二人同祖父不同父亲。

安史之乱之时,颜杲卿不像颜真卿那样提前做好了预案,当叛军队伍兵临城下之时,颜杲卿无奈只好先“诈降”,以等待时机。

当颜真卿相约起兵攻抗叛军的信使一到,颜杲卿立马响应,并迅速传檄河北各郡,当初因安禄山兵临城下而不得不降的17个郡此时“杀贼守将,远近响应”。

颜杲卿派人潜入范阳,但范阳仍在安禄山控制之下,纵然被晓之以大义,范阳留守贾循仍犹豫不决,结果不容贾循迟疑,“贾循手下密报安禄山,安禄山当机立断,派人以密探为名勒死了贾循”。

贾循的犹豫不决导致了颜杲卿功败垂成。

颜杲卿起兵之后,安禄山反应迅速,其手下史思明和蔡希德紧急回援,兵临常山城下。

颜杲卿最终寡不敌众,向河东节度使王承业求救亦无果。王承业欲夺颜杲卿之功遂不予营救。颜杲卿坚守城池血战6个昼夜后,不敌被俘。

颜杲卿不愧为英雄,同样,封常清和高仙芝也是英雄,但这些英雄最后都走向了末路。

不是不英雄,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太久远的和平,让军队失去了战斗力,再者,安史之乱突发之际,唐朝紧急招募之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孱弱,与筹备了几年的安禄山相比,简直不堪一击。

颜杲卿被俘了,安禄山痛骂他辜负了自己的知遇之恩,因为安禄山自认为一路把颜杲卿从小小的范阳户曹提拔为常山太守,颜杲卿却如此激烈抵抗他,就是背叛他。

颜杲卿回骂安禄山,说他不过是一介小小牧羊奴,因骗取陛下恩宠才有今时今日之地位,陛下又有什么有负于你安禄山呢?颜家世代为大唐忠臣,难道能因为你安禄山的举荐就跟着你造反不成?

不得不说,颜杲卿痛骂得有理有据,字字句句令安禄山无言以对,只好用刑。

坚硬如颜杲卿绝不屈服,被押上了刑场,犹自叫骂不绝。

“安禄山被骂到了痛处,命人将颜杲卿绑到了桥上,用刀慢慢割他的肉分食之。颜杲卿仍骂不绝口,行刑人就钩断了他的舌头”。

先贤们都是硬骨头,有时候,我们看到抗日英雄或者地下党们遭受酷刑宁死不屈觉得很佩服,但看到此颜杲卿被一片片的片肉仍骂不绝口,最后被钩断了舌头仍呜呜啦啦地骂着,心底里怎生一个佩服可言呢!

“五百多年后,颜杲卿就义的这个瞬间被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定格为'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颜杲卿的舌头从此垂照青史。”

05.文官多筹谋,忠义之士颜真卿

我们了解到的颜真卿是一代书法家,但其实他还是一名军事家,是唐代文官,但在安史之乱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安史之乱爆发之时,颜真卿与其从兄颜杲卿都在安禄山的辖区范围之内。颜真卿是平原太守,颜杲卿是常山太守。

颜真卿虽然一介文官,但他觉察到了安禄山欲盖弥彰的谋反之心,提前未雨绸缪做了应变战备。

颜真卿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壮丁、储备粮草,但表面上与文人墨客泛舟饮酒,装得岁月静好。也让安禄山对其放松了警惕。

安禄山起兵,河北传檄而定。无论诈降或是真降,都变了节。只有颜真卿的平原郡独挂大唐旌旗,并派人快马向长安通报紧急军情。河北二十四郡,颜真卿的平原郡是唯一的一个。

消息传至长安,本来对河北二十四郡伤心绝望的李隆基仿佛见到了一丝光:“我以前不太了解颜真卿这个人,想不到他是如此忠义之士。”

颜真卿以此为基础,修书给从兄颜杲卿,颜杲卿本意也是诈降,见信如面相约起兵,并传檄河北各郡,十七郡响应,可见这十七郡本来也是诈降。于是共推颜真卿为萌主,逆势起事,极大动摇了安禄山的根基,安禄山急忙暂停了大举西进的计划,匆忙返回河北大后方。

06.高力士的格局、杨国忠的短浅和李隆基的一意孤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那跟着唐玄宗的高力士呢?不得不说高力士蛮懂得藏拙的。

马嵬坡之乱,李隆基残存着想要保全贵妃性命,高力士一番话击破了其幻想:“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高仙芝和封常清作为将在外,有自己的作战计划,固守潼关以逸待劳,获得一定的喘息机会,练练残兵,但李隆基却急功好利打算一举收复叛军,一道道圣旨要求他们出击出击。

最后兵败,皇帝大怒,斩杀二位将领于战场,可悲!可叹!

哥舒翰因年老体迈不想出关统帅三军,但李隆基无将领可派,强制哥舒翰领了帅印出征,后又不顾哥舒翰的固守天险屏障对敌以逸待劳的战略计划,一意孤行地圣旨如催命符要求其出击出击,哥舒翰挥泪出兵,一败涂地,及至后来在安禄山面前软了骨头。

哥舒翰与安禄山在朝堂之上就不对付,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哥舒翰给安禄山跪了。这是谁之过呢?

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显然李隆基没做到这一步,还有他身边的猪队友杨国忠,一个一心只想着保住自己的相位的猪队友。

杨国忠处心积虑地排斥哥舒翰,希望他离开朝堂远远地,以免威胁到自己的相位,一门心思地算计着,却不曾想算计到最后,将保家卫国之栋梁全部杀的杀、逼走的逼走,将李隆基的翅膀(将领)们以不同的方式剪除干净,最后的结果就是将自己也送上了断头台,所以,禁卫军暴动杀杨国忠,他死得不怨。

一代奸相的基于私利的苦心经营,害了大唐的栋梁,也间接地陪葬了大唐的盛世。嫉妒安禄山,使其永远与相位失去缘分,于是,有了安史之乱,他一直在玄宗耳边聒噪“安禄山必反”,于是,安禄山真的反了。

但是,一己之力又是否能撼动盛世根基,决定了一个朝代的没落?似乎不太可能,但是,诸事却又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只能说是,看似偶然的其实是冥冥中的必然,谁知道呢?

其实,本来还想说说“李亨的保护色:大哭与无情”,但限于篇幅,只能作罢,感兴趣的去移步看书吧。

07.总结

《弃长安》讲的玄宗在安史之乱弃城逃跑之前后事,作者以人物为主线,串起了安史之乱前后,政治上、军事上及各色人物等的前后典型事件。

本书包括:李林甫的盛世、杨国忠的预言、安禄山的鼙鼓、颜杲卿的舌头、哥舒翰的膝盖、杨玉环的香囊、李亨的中兴、张巡的牙齿等八章内容及尾声——回到长安。

正如作者所言,这本书是“天子、储君、宰相、宠妃、边将和诗人的最后盛世,一次性致敬本书中的大多数人物”。

本书内容详尽、情节精彩,更加上作者的流畅文笔、如诗行板,使阅读成为享受。

本文只是选取书中内容之九牛一毫,精彩如斯,读之皆享受,必当不虚此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弃长安》:哥舒翰的膝盖、颜皋卿的舌头以及帝王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