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BBTMC头马俱乐部进行了一次7分钟演讲练习,主题是《迟到的间隔年》。(文末有演讲俱乐部时间、地点)
演讲很顺利的完成了,但让我吃惊的是,现场大部分同学反馈,真的是第一次接触间隔年的概念。正好这次演讲是Pathway 1-3 调查和研究,就让我来普及下间隔年吧。
一、什么是间隔年?
它的英文是Gap Year,通常指欧美国家的青年大学开始之前,或大学过程中,或大学毕业上班之前,先不盲目的去找工作求职。而是先做一次长期旅行,也就是在进入社会前,体验一把和自己生活所在地不一样的社会环境,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通常时间为一年,所以叫做间隔年。
还有一种“Career break”的说法,职场人的间隔年,指的是已经有工作的人辞职进行间隔旅行,用来调整身心或者利用这段时间去做别的事情。
总之,无论是学生族的gap亦或职场族的gap,都是为了从固定不变的生活模式中暂时跳出来,去另外一个环境体验新的生活,经历更多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
二、为什么要进行间隔年呢?
1、在阴阳中取得平衡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孤阳不生,孤阴不长。
总是读书而不实践,人容易变成书呆子。间隔年可以让人在做事中获得全新成长。
总是工作而不休息,人容易变成工作机器。间隔年可以让人从麻木的重复状态走出来,寻找到新创意点子。在净空中,灵感往往不期而至。
2、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曾经我咨询过一位在行的行家,问他环游完世界到底是个什么体验。他说,他本人之前是做导游的,因为工作需要,到过很多国家、景点,甚至是多次去同一个景点,基本上算是环游世界了好几次。旅行中,总能总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儿。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大增强,学会必要的生存技能。
3、自我深入了解
在《克里希那穆提》的系列书中,总是反复看到同一个观点,人啊,一生中一定要不断的探索自己。而间隔年,是种非常好的自我内在反思挖掘的过程,能更了解自己,能遇到一些在做着有趣的事情的有趣的人,不知不觉,就埋下了未来想从事某件工作的种子。等从间隔年回去之后,能更容易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融入社会。
一个人如果从20岁出头就能清醒的知道自己对未来的规划,相信30岁迷茫期和他就没什么关系了。
一个人如果从30岁出头就能清醒的知道之后对未来的规划,相信40岁中年危机和他就没什么关系了。
三、那么如何实现呢?
春楠和大多数职场人一样,也只能计划下Career break,也就是职场人的间隔年了。
对任何人来说,毫无准备的停下去旅行,不是那么的现实。30岁时,春楠就把间隔年当成是个令人神往的梦想,可那时候的我,没钱没时间,想实现间隔年何其难也!唯一能做的,只不过买了10来本关于间隔年,新西兰打工旅行、穷游的书籍,回家后天天神游在别人的故事里。
每天下班后,如饥似渴的观赏别人旅途中的波折,快乐,激情,心里痒痒的很。然而有一天,我合上书页后,突然意识到,老是读别人做了什么,自己无法实战,相当于每次都是到别人的精神家园里做客,每次喝了杯茶,就要离开了。别人的故事终究无法在我真实的生活中激起一丝涟漪。我需要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呀。
一晃7年过去,今天,我也有了些储蓄。最近刚好看了个TED演讲,那是一位曾经为滚石等摇滚乐团作唱片封面设计的世界知名的设计师stefen,他给大家带来了新启示。他认为人生不应该只分成3段。上学、上班、上养老院。
为什么不从退休养老的时间里拿出5年,分别放入工作过程中呢?为什么不能每工作7年,休息1年呢?而他已经按这种规划,休息过3次间隔年。每一年,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了,而是专做感兴趣的事。没有计划可不行,而是每天安排写小说,做饭煲汤,绘画读书等。他认为,能在一年中花费一部分时间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给自己空间尝试不同的内容。每1年的放松,都对之后的7年工作给予了滋养。
这个演讲又燃起了我对间隔年的向往。虽然我还是没有实现,但是在往这个方向更进一步。2月卖了套房和300本闲置书,淘汰一些衣物,再次精简了物质。4月打算再把一套租的房子退租,把很少的物品搬到工作室去。
而当我幻想着可以带着行李箱飞到度假胜地,第一天晚上开始搜索巴厘岛的机票时,第二天就又出现了好几个吸引人的工作机会。。。不得不承认,世俗的名和利或者令人有精神头的工作对我,依然是种诱惑。
能真正放下一切去进行间隔年的人,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强大自信的。虽然我只是在向间隔年靠近的人,但希望有一天,真的能出发完成整个旅程,再次回到大家面前,分享真实的体验。
(BBTMC头马俱乐部,每周二 19:00-21:00,一周英文、一周中文;地址:北京朝阳区和平街西苑 赛福特大厦 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