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承载了几代人的美好回忆

不同的时代,相同的幸福,纵使岁月变迁,每一代人的生活都会承载着相同的时代记忆。即便时光流逝,它总会在某个瞬间激起你对逝去的美好回忆。

露天电影,它承载着我们太多美好回忆,特别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村里放场电影,热闹的场面就跟过节一样。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农村还没有电视,那时候露天电影与草头班子搭戏台唱戏成了农民主要的娱乐节目。只要听说哪里有放露天电影的,也不管看过多少遍了,附近的地方,早早地吃过晚饭,大人扛着小孩,带着大板凳,整村庄人都会出动去看,十里八里的地方放电影,村庄年青人也会赶去看。

为了说明当时人们对看露天电影痴狂,曾经有个笑话,一直在人们口中传颂,话说有一位少妇,家中晒谷场上晒了一些豆子,近傍晚时听说晚上有露天电影,慌忙收豆子,哪知道心越急,大扫帚扫得越快,豆子滚得越远,总也拢不到一起,急得直跺脚。看见有人开始去看露天电影了,把大扫帚一扔,豆子也不收了,晚饭也顾不上吃,直接跑去看露天电影去了。

天近傍晚,太阳还没有落山,鱼鳞状的云彩,在夕阳的映照下,煞是好看。孩子们早早的就来到广场,天渐渐的黑了下来,广场上已陆陆续续聚集不少人,看着电影聊着家常。

60年代出生的人,那时没有计划生育,兄弟姐妹很多,嬉笑玩耍是童年的主旋律。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家没有丰富的娱乐生活,田间地头就是欢乐天地。在如此简单的生活状态之下,露天电影带给人们最美好的光景。

每个镇都有一支电影放映队,有专职的电影放映员轮流到各个大队去放电影,村民们看到放映员比见到亲人还亲切。70年代初,村里还没通电,放映员用发电机发电为村民放电影,那时放映员的地位很高,大队干部陪着吃饱喝足才开始放映。

《小兵张嘎》、《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地道战》等影片,很多人看了不下十遍。“那时放的基本都是抗战片,看电影是村民唯一的娱乐方式。新影片一来,先在镇电影院上映,然后,再下各个大队循环上映。同一部影片,邻近几个大队放映时我们都要跑去看,百看不厌。”每次电影播放之前,大队干部都要讲几句话传达什么文件精神。

看露天电影得赶早,能选个好位置。如果去迟了,电影场地上早已聚集了几百甚至上千人,树上,草堆上,墙头上全是人,包括影幕背面都坐满了人,黑压压一片,根本挤不进去,只能在外面找个高点的地方,或者站在自己带得长板凳上,伸长了脖子看。

场地边上有卖瓜子花生小糖的,卖烟的,夏天卖西瓜,卖冰棍的……挂着“气死风”的煤油灯,一边吆喝一边看电影,好不热闹。

记得那时候用柴油发动机发电,放电影用的是胶卷。有的胶卷放的次数太多,在放映的时候,时不时的卡住,或者影幕上飘雪花,只闻人声,不见人影;偶尔发电机还会罢工,电影放到精彩处,发电机坏了,电影没法再继续往下放,这时人们开始起哄,骂起脏话来,搞不好还会打起架来。

当时放的最多的是战争片,像《上甘岭》.《地道战》《地雷战》等等,自从《少林寺》上映以后,引起轰动,紧接着《少林小子》.《南北少寺》的放映,年青人为之疯狂,为了实现自己的少林梦,一些人不辞辛苦,奔赴少林寺学武。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那些人,比起60年代的人思想更解放,对待新事物更加敏锐,露天电影留给他们的是青春记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农村逐渐有了电视,露天电影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以后,露天电影再次登场,给人们带来惊喜,曾经的记忆又浮现了出来。随着岁月的推移,放电影的器材已经先进了很多,以前的老胶卷再也用不上。看着眼前的一切,物也不是曾经的物,人也不是曾经的人,让人不免感慨,唏嘘不已。

眨眼间,60——70年代出生的人都过了大半辈子,但对露天电影的记忆始终深深烙在心里。过往岁月,多少个光波声影伴随的日子,那些留下深刻记忆的观影片段,那些逝去的黑白梦幻,那些残留记忆深处的故事……已然成为了几代人生命体验中无法释怀的一抹记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露天电影承载了几代人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