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进与退的标准是什么——论语贯通173

《论语》下半部讲“行”,其中1--4篇讲表里合一,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合一,文质要相符;5--7篇则从国君层面、大夫层面及家臣层面对具体的社会行为进行讨论,探讨当时在社会各个层面的社会状况;第8篇《微子》篇则把笔锋一转,微子是隐士的代表,这里阐述的孔子思想的另一个方面,道家的退隐思想。其实在结构上也与《论语》上半部第8篇《泰伯》篇呼应,泰伯让王,也是道家思想的体现。下半部第8篇《微子》篇,也讨论孔子为何不跟从隐士的思想,而坚守历史文化的责任,是对他素王的历史功绩的评价。从整个结构可以看出,《论语》上下二个半部结构是严密对称并且呼应的。

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18•4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18•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6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8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18•1进是仁人,退亦仁人,殷有三仁焉;

18•2 直道事人,明孔子之志。周游列国,未有遇合,理念不同也。

18.3、18.4孔子之退,理念不合也;

18.5、18.6、18.7孔子之进也。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说明孔子不走隐士的路,是心中有传承文化精神的理念,与那些隐士不是同一类型的人物。

18.8“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进则传承历史文化精神,退则非为名利,胸襟坦白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进与退的标准是什么——论语贯通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