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同事因一个产品的品质要求不一样,而产生分歧争执,争执的背后,理解到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不一样。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即使是对的。那也未必就是对的,事物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对错。
自己在争执中,易激动,情绪容易失控。本来是事实的争论,占据一定的优势。最后就只剩争论,跑偏了,本质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反而把同事的关系搞的不愉快。还好,在当天事后,自己主动和同道歉。毕竟他年长,我说话的语气有点躁动,有让他感觉不舒服,受了气。在同事面前没有面子。这得必须道歉。做错了,认错并改之。
这件事也反映出公司业务制作存在的问题,属于遗留问题。以前都是将就的过来的,这次碰上狠角,对方不满意,强烈要求重新做。对方又是深圳有点影响力的设计公司,为了维护我们公司形象,口碑。也只能顺着去做,前后花了两个月有余。时间成本太大,小单子,成了麻烦事。
另外一个是同事的订单,打样7、8次,装裱好了,又得重做。在自己都能看出问题来,还让客户过来核对出货。这不是没事找事吗?结果把客户给气走了。这是服务于一家上市设计公司,在国际室内设计上能有些名气。
前后也折腾了个把月。最后发货到现场,又出了问题。
唉,都是将就惹的祸。
通过这两个订单,服务于大公司,有些挑战,但更能反映出公司自身存在的不足,跟着他们的步伐走,不会混的很差。前提得磨好自己金刚钻。
事物的本质还是出在公司。管理者对品质把控上的态度,环节多了,容易出问题的概率就大了,但不管怎样,产品出货品质不能凑合。这是自身的竞争力,也是招牌。
从认知态度来看,同样的事,不同的人理解、处理是有差异的。对于自己都不满意的产品,要是出售给客户。这是自己给自己打脸。赔了夫人也折兵的买卖不能做。
销售不只是卖产品,同时也在出售自己。对于产品交货,需要建立出货品质核查制度。
在室内设计软装行业一年里,通过在市场前端接触客户,根据客户方案订单和沟通交流,我们可以搜集和整理到一些市场信息。
例如,有一定规模的设计公司,已经建立自己的供应商库,产品分类样品库,知晓的几个大公司在这方面做的比较规范。
他们在通过寻找源头供应商,控制成本,把控品质。找到可靠长期合作的资源,节省精力,同时建立共赢合作,也增强了自身竞争力。(这个方面,也看到部分的软装公司,也在效仿)
我们的客户在合理利用资源,那随之所对应的市场业务也将下滑。我们的业务也会相对应缩减。感知变化,居安思危。
就销售而言,销售的目的是卖好产品,客户需求的最本质也是好产品。虽说有些人会说靠人际关系,做销售业务,有关系这一层会相对有一定的优势。但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本质还是产品连接客户需求,产品对平台来说是核心竞争力。对于销售人员而言,寻找所在行业有产品优势的的平台。有自身优势的壁垒最佳。利于成长发展。也事半工倍。(平台的重要性)
在一个订单从前端销售下单、制作,及配套服务,再到安装交货整个过程中,从同事工作的状态,部门的配合度是否默契?,是否分工协作?效率如何?销售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公司是否处在正常运作状态,间接也代表公司能力大小。
我所在的公司属于传统行业,作为实体店,依靠地理位置(艺展的平台),只在展厅接待销售,整合的产品资源(非独家),依靠信息不对称,产品的定位,6年来,业绩每年在保持1.5倍左右增长,在同行做的还是不错的的。积累了6年的客户资源优势,这是目前公司相对核心优势,我们所处的行业,是产品引导着客户。本质还需围绕产品。
在工作的一年中,根据年终销售数据和询单信息,可以分析判断客户需求的变化。90%客户是软装公司设计师采购,产品是服务于设计师,他们做方案里都希望有与众不同的一些配画和饰品雕塑。设计讲究的是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现在处于工业4.0时代,软装行业个性定制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潜在趋势预判。
年初也是上一年年终的总结之际,公司上一年的KPI达标率,业务板块之间的各个占比率,结合往年可以大体分析公司业务的发展状态以及新的一年如何公司业务,制定相对应的发展方向计划,制定对应的KPI。可以相对全面了解到公司的整体状态。和运作方式。这是在小公司的优势。
我们今年代理合作的一系列产品,他们有自己线上店,一年来,参加全国各地11次展会活动。全国各大区域铺渠道,依托渠道商的线下实体店展示出售,快速推向市场和增加各大展会曝光度,从线下实体的曝光引流。从而带动线上的关注与销售。
利用渠道商平台和展会瀑光推广。通过前期让利给供应商,短时间,扩大知名度,缩减了不少的推广成本,是很好策略。这种借势方法,值得学习。
我们在销售中,哪些可以通过借势整合,来增加自己的业绩呢?值得思考。
借势的本质是交换。得想明白自己有什么,再考虑怎么交换。
公司的向外扩张布局,开设新工厂,招聘新同事,两个月来,工厂的制作跟不上前端的业务,感觉大家都有种力不从心。在最后2个月,公司同事做事都比较烦躁,带着情绪在工作,人力在增加,效率反而没有之前外包的高。已经影响到销售前端交货。后勤,管理没有规范制度化。每天都在处理紧急的事。
2018年新增展厅需投入运营,也是一笔不小运营的开销,550平米展厅,从前期的设计装修,产品的布局定位,到人员的招聘。需花费很多精力,经理聊天中,未来三年不怎么看好新国际艺展那边,原因是位置比较偏,配套设施还在建立中。未来两年新展厅效益不能持平,就会成为一个负担。从公司的布局看未来。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内部人员状态不佳更为明显,由于人员少,一旦某个岗位缺人,能明显感觉到,同时影响同事工作状态,整体运转就会出小问题。运营成本增加,效率变低了。能感受到老板的压力之大。(看到这些问题,我会想,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应对,有种瞎操心)就整体而言,个人认为内部的稳定运转大于外部的战略扩张。稳住老员工,关注他们成长,增加对应的福利激励措施。然后就是业务的布局调整,和销售的策略升级。
我们作为公司的一员,有必要关心公司的发展,及经营状况,这同时也是在关心自己。我们与公司相互合作的关系。只是公司统筹于我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低(管我鸟事)同时也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高(有责任需承担)。既然在公司工作,拿着薪水。我们得尽职,感恩。我们依托于公司而生存。在公司,就尽心去做好自己本职的工作。这是我们该有的态度。
公司的发展好坏也与我们,意识到公司的问题状态,有些压力。自身的能力欠缺,抵御风险的能力弱。想到这些也是我最近比较低迷得原因。不过也提醒着自己,要尽力多做一些重要不紧急的事。主要也是围绕自我成长。自身生存发展的本质问题。
如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提到,寻找自己的人生算法。找到一个简单,可重复,可持续积累的事。然后坚持的去做。在没有找到那件可持续积累的事之前。把积累放在自身的成长上。感受到这些变化,危机意识本能的出现。
路漫漫其修远兮...感知变化,用自身的成长去拥抱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