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轨创新 | 创新,正在成为现代企业的刚需

文 | 张晓烽

出品 | 移轨创新


对于自然人而言,衣与食是刚需。没有衣与食,人必将冻毙饿亡。

对于现代社会尤其是生活在城市的绝大多数人而言,掌握一定的知识是一种刚需。没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基本技能,你很难有效接收各种社会信息,很难与社会、与他人有效交流,很难融入社会生活与工作当中去(这样讲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

对于当代都市年轻人而言,会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也是一种刚需。如果不会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你就丧失了基本的工作和社交能力,就会被社会边缘化。

可见,刚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一个人的刚需就是一个人在所处环境中生存的根本保障和发展的基本能力。

同理,一个企业的刚需是一个企业在所处时代生存的根本保障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回顾近代以来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我们发现:

1.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组织能力,成为企业的刚需

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即从英国发起的一场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使得工厂代替了手工作坊,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

手工作坊是几个人几十个人在一起劳动,分工协作很少,到了大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动辄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在一起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越来越繁复精密,自然对生产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工厂的生产组织能力决定了工厂的生产效率、生产规模、生产成本、生产质量等,换言之,工厂的生产组织能力决定了工厂的生死存亡和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市场营销能力,成为企业的刚需

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电的发明,以及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领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在电气时代,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商品越来越丰富并开始出现相对富余,产能开始出现过剩,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促使跨国公司不断涌现,进而形成跨国垄断集团。这种背景下,商品竞争、市场竞争、企业竞争大大加剧,身处红海的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成为企业生死存亡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3.新一轮现代科技革命浪潮:创新,正在成为现代企业的刚需

有人说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互联网时代,有人说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时代,也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数字时代,无论哪一种说法,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新一轮现代科技革命浪潮,已经、正在、还将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对于世界经济的形态和格局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信息革命和超强算力为基础,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标志的新一轮现代科技革命浪潮,对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冲击和改变绝不亚于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各领域各阶层的冲击和影响。

新一轮现代科技革命浪潮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日新月异,互联网经济、云(计算)经济、大数据经济、智慧经济,一波未伏一波涌起,彼此叠加,相互交融,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遍地丛生,传统与颠覆、创新与重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危机、大挑战、大机遇相伴相随,天生以竞争求生存、以竞争求发展的企业何以图存?何以图强?

唯有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创新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和地位。《纲要》指出: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创新驱动既是国家命运所系,创新驱动也是世界大势所趋,创新驱动更是发展形势所迫。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提升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当前,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客观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亟需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端到高端、从传统到高科技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而这一切需要国家推动科研与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同样需要甚至某种意义上更需要企业、企业家这一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积极参与其中。

企业、企业家作为经济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当仁不让应该成为创新的主力军。因为,创新既是企业、企业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企业家的国家担当和社会担当。

创新不仅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而且也推动着社会经济的深度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以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让创新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新命题。

后疫情时代

创新是企业生存之本及发展之因

2020年,新冠疫情使得我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这是1992年有季度统计数据以来的首次负增长,第二季度虽然同比增长3.2%,但是上半年同比仍下降1.6%。

在全球疫情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愈演愈烈的中美抵牾,美国日甚一日对中国经济封堵的情况下,亚行9月份预测中国全年经济增长1.8%。

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还将面临着“有限全球化”和中国国际空间可能收窄的严峻考验。

变局之下,中国企业尤其是受疫情冲击最大、抗风险能力也相对最弱的中小微企业如何面对危机?

7月30日召开的年中政治局会议上,中央对疫情后的中国经济重新定调: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发展双循环经济,不再是传统的三驾马车,而是要靠创新驱动。黄奇帆对此有这样的表述:

要牢牢抓住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尽快打通支撑科技强国的全流程创新链条,以创新创业引领内循环;

要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新机遇,以新基建推动数字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以数字经济赋能内循环;

要创新发展思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布局优化,以培育新增长极和动力源拉动内循环。

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固然困难重重,危机不断,但新一轮现代科技革命浪潮方兴未艾,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中国经济,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迅捷,以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主导,建立在去中心化和信任机制基础上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新经济时代都才行进在上半程,对于所有企业而言,是被新经济的快车抛下、碾压,还是搭上新经济快车,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是每一个企业面临的选择,也是全新的考验。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都在那里。”面对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新格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掀起的新经济浪潮,无论是从事新兴高科技产业的企业还是传统企业,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创新已然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因,别无选择!

创新,已经不仅仅是国家战略的驱动和时代的要求,更是现代企业的刚需。

创新是技术、是能力。

创新,可以被设计和管理!

当前,创新在中国已经被前所未有地提升至与开放、改革同等重要的位置。

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热潮,到“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正在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可是现实中,毋庸讳言,创新在我国更多的还停留在理念层面,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还很贫瘠,尤其对于创新正在成为刚需的企业而言,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创新文化还基本处于随意性和自然态。

创新的教育、培训与指导、服务也很缺失。相较于市场营销,我国高校经济或商业类院系普遍开设有市场营销学课程或市场营销专业,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哪一家高校开设有专业创新课程,更没有创新专业。

大批巨头跨国公司或创新型企业,如星巴克、可口可乐、帝斯曼、通用电气、AMD等纷纷设置诸如“首席创新官(Chief Innovation Officer)”的岗位,致力于推动和管理企业的创新职能和创新实践,而中国仅有平安保险等极少企业有类似岗位与职能。技术性社会化创新指导与服务的机构也寥寥无几。

世界公认的创新思想领袖——印度Rajiv Narang先生认为,缺乏理论和技术指导的创新,更多的是“灵光乍现”、“妙手偶得”和“头脑风暴”,具有偶发性和随意性,而且容易在执行中被稀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在他的目前世界领先的移轨创新®方法论中,通过系统的方法、工具和流程的设计,使得创新成为实践中的一门应用技术,一种个人或组织的能力,创新本身成为了可以被设计和管理的实践行为。

但愿移轨创新®方法论能被更多的中国人和中国企业所了解、所认知、所应用,使得企业的商业创新从此变得有章可循、有(方)法可依,可被设计与管理。

如此,创新,才真正可以成为中国现代企业的刚需!

策划/执行:移轨创新®中国团队

编辑/统筹:朱丽

排版/设计:邵珍

你可能感兴趣的:(移轨创新 | 创新,正在成为现代企业的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