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二八) 【原书卷六·一〇〇】
王阳明集中云:“正德庚辰八月,梦见郭璞,极言王导奸邪在王敦之上。故公诗责导云:‘事成同享帝王贵,事败仍为顾命臣。’璞亦有诗云:‘倘其为我一表扬,万世万世万万世。”’余按此说,与苏子瞻梦中人告以唐杨绾之好杀;陶贞白《真诰》言晋太尉郗鉴之贪酷:皆与史册相反。
王守仁,(1472-1529),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正德庚辰,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建平太守郭瑗之子。郭璞自少博学多识,又随河东郭公学习卜筮。永嘉之乱时,避乱南下,被宣城太守殷祐及王导征辟为参军。晋元帝时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后为大将军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劝阻王敦谋反而遇害。王敦之乱平定后,追赠弘农太守。宋徽宗时追封闻喜伯,元顺帝时加封灵应侯。郭璞为正一道教徒,除家传易学外,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他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他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长于赋文,尤以“游仙诗”名重当世。《诗品》称其“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文心雕龙》也说:“景纯仙篇,挺拔而俊矣”。曾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葬经》作注,传于世,明人有辑本《郭弘农集》。
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小字赤龙、阿龙。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小字阿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东晋将领、权臣。王敦出身于琅琊王氏,在西晋时期官至扬州刺史,永嘉之乱后消灭江州刺史华轶、镇压荆湘流民起义,与堂弟王导一同辅佐晋元帝建立东晋,担任大将军、江州牧,封汉安侯。他掌控长江中上游的军队,统辖州郡,自收贡赋,对东晋政权造成极大威胁。晋元帝重用刘隗、刁协与之抗衡,并以北讨后赵为名将刘隗、戴渊外放,以防御王敦。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攻入建康,诛除异己,被拜为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他还屯武昌,后又移镇姑孰,自领扬州牧。太宁二年(324年),王敦再次起兵攻建康,不久病逝于军中,时年五十九岁,其叛乱不久便被晋明帝平定,自己亦被剖棺戮尸。
正德十五年庚辰八月,王阳明曾经做了一个梦,为此而赋《纪梦》诗,并于诗序中叙此梦来历如下:
(王阳明诗序):正德庚辰八月廿八夕,卧小阁,忽梦晋忠臣郭景纯氏以诗示予,且极言王导之奸,谓世之人徒知王敦之逆,而不知王导实阴主之。其言甚长,不能尽录。觉而书其所示诗于壁,复为诗以纪其略。嗟乎!今距景纯若干年矣,非有实恶深冤郁结而未暴,宁有数千载之下尚怀愤不平若是者耶!
(王阳明诗):秋夜卧小阁,梦游沧海滨。海上神仙不可到,金银宫阙高嶙峋。中有仙人芙蓉巾,顾我宛若平生亲。欣然就语下烟雾,自言姓名郭景纯。携手历历诉衷曲,义愤感激难具陈。切齿尤深怨王导,深奸老猾长欺人。当年王敦觊神器,导实阴主相缘夤。不然三问三不答,胡忍使敦杀伯仁?寄书欲拔太真舌,不相为谋敢尔云。敦病已笃事已去,临哭嫁祸复卖敦。事成同享帝王贵,事败乃为顾命臣。几微隐约亦可见,世史掩覆多失真。袖出长篇再三读,觉来字字能书绅。开窗试抽《晋史》阅,中间事迹颇有因。因思景纯有道者,世移事往千馀春。若非精诚果有激,岂得到今犹愤嗔。不成之语以筮戒,敦实气沮竟殒身。人生生死亦不易,谁能视死如轻尘?烛微先几炳易道,多能馀事非所论。取义成仁忠晋室,龙逄龚胜心可伦。是非颠倒古多有,吁嗟景纯终见伸。禦风骑气游八垠。彼敦之徒草木,粪土臭腐同沉沦。
(王阳明原注:晋忠臣郭景纯自述诗,盖予梦中所得者,因表而出之!诗云:)
我昔明《易》道,故知未来事。时人不我识,遂传耽一技。一思王导徒,神器良久觊。诸谢岂不力,伯仁见其底。所以敦者佣,罔顾天经与地义。不然百口未负托,何忍置之死。我于斯时知有分,日中斩柴市。我死何足悲,我生良有以。九天一人抚膺哭,晋室诸公亦可耻。举目山河徒叹非,携手登亭空洒泪。王导真奸雄,千载人未议。偶感君子谈中及,重与写真记。固知仓卒不成文,自今当与频谑戏。倘其为我一表扬,万世万世万万世。
苏子瞻,即苏轼、苏东坡。
杨绾(wǎn),(718-777年),字公权,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中期名相,户部侍郎杨温玉之孙、醴泉令杨侃之子。杨绾出身弘农杨氏原武房,早年以聪慧闻名。唐玄宗时登进士第,授太子正字。天宝十三载(754年),参与玄宗亲自主持的考试,名列第一,升为右拾遗。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杨绾前往唐肃宗所在的灵武,随后历任起居舍人、职方郎中、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等职。代宗李豫铲除元载一党之后,杨绾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众人闻知其拜相后,都相互祝贺。杨绾为相不久,便因中风离职休养,代宗多次遣使探望。大历十二年(777年),杨绾病逝,年六十。获赠司徒,谥号“文简”。《全唐文》收录其文。
杨绾好杀。据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苏轼之弟)回忆,宋英宗治平(1064年-1067年)年初时,他在东京,曾梦到自己入三清殿,殿上有老子像,高三二尺,相貌非常奇怪,可以和人说话,去问他的人有很多。苏辙也前去拜谒询问,老子问苏辙:“你知道杨绾吗?”苏辙回答:“是唐朝的贤相。”老子又问:“你知道高郢、严震吗?”苏辙回答:“高郢是文臣,严震是功臣。”老子问道:“三人谁更贤能呢?”苏辙回答:“高郢、严震虽然贤能,但他们远不及杨绾啊!”老子说:“这些人都位至宰相。但杨绾未至上寿,而高郢、严震都在耆艾之年才死,你知道原因吗?”苏辙说:“不知道。”老子回答:“杨绾喜欢杀生,而高郢、严震都不喜杀生,这就是他们不同的原因。你要记着!”苏辙在梦中本来不懂三人的好坏,醒后阅读《唐书》,三人的官秩、寿考的确如此,唯独没有见到老子所说的好杀与否。原文见《龙川略志·卷一》:“予幼居乡闾,从子瞻读书天庆观。治平初,在京师,梦入三清殿,殿上老子像高三二尺,状甚异,能与人言,问者非一也。予亦谒而问焉。谓予曰:“子知杨绾乎?”曰:“唐之贤相也。”“子知高郢、严震乎?”曰:“郢文臣,震功臣也。”“三人孰贤?”曰:“郢、震虽贤,其不及绾远矣。”曰:“此人皆终尚书仆射,然绾不至上寿,而郢、震皆耆艾乃死,子知其说乎?”曰:“不知也。”曰:“绾好杀生,而郢、震皆不杀,此其所以异也。子其志之!”予梦中固不详三人之然否也,起阅《唐书》,三人官秩、寿考皆信,独不见好杀与否耳。”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隐居茅山达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岁。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真诰》、《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真诰。南朝着名道士陶弘景编撰。约成书於梁武帝天监年间。是记录东晋南期上清派历史及道术之重要着作。原本十卷,后分作二十卷。
郗鉴,(269年-339年),字道徽。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金乡县)人。东晋重臣、书法家,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玄孙。郗鉴少年时孤贫,但博览经籍、躬耕吟咏,以清节儒雅著名,不应朝廷辟名。晋惠帝时曾为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永嘉之乱时,聚众避难于峄山。其后被琅邪王司马睿授为兖州刺史。永昌初年,入朝任领军将军、安西将军、尚书令等职。参与讨平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并与王导、卞壸等同受遗诏辅晋成帝。累官司空、侍中,封南昌县公。咸康四年(338年),拜太尉。他拒绝外戚庾亮废王导的建议,阻止了朝中的士族斗争。咸康五年(339年),郗鉴去世,年七十一。获赠太宰,谥号“文成”。郗鉴工于书法,现有《灾祸帖》存于《淳化阁帖》中,原有文集十卷,今已遗失,《全晋文》录其作品。郗(音chī,xī,发音有别,现都为姓氏用字。郗(xī),春秋周邑名,故地在今河南省沁阳县。)
本人翻译:
王阳明文集里说:“正德庚辰八月,梦见东晋时期的郭璞,极力言说晋朝权臣王导的奸邪程度在王敦之上。所以,王阳明作诗指责王导:‘事成同享帝王贵,事败仍为顾命臣。’郭璞也有诗说:‘倘其为我一表扬,万世万世万万世。’”我在旁边批注说:(此说法)与苏轼(按:袁枚记忆错误,此梦为苏辙所做)的梦中人告诉其唐朝杨绾喜好杀戮;陶弘景在《真诰》一书中说晋朝时太尉郗鉴贪婪残酷:这些说法都与史书的记载相反。
真老实人言:
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载:“慎尝反复《晋书》,目王导为叛臣,颇为世所骇异。后见崔后渠《松窗杂录》,亦同余见。近读阳明《纪梦》诗,尤为卓识真见,自信鄙说之有稽而非谬也。”随后,杨慎在其书中引述了王阳明的《记梦》。所以引述了上面这段话,是为了说明王阳明《记梦》诗在诗坛上影响很大。其实,就王诗本身而言,除了来源奇特之外,诗艺方面并无惊人之处。但是,诗中对晋朝重臣王导之评价,确实颠覆了史书之定论。记得以前说过写诗如何出新的问题,提出“唱反调,有奇效”之说,此当为例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