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最好的我们

早上无意间刷微博,发现电影版本的《最好的我们》要上线了,看了预告片后,第一感觉是男主角的表情很是木讷,不是我要的那个余淮,还有故事有点太跳跃,不如剧版,甚至是原著合情合理化。我知道这是出于电影节奏的需要,可是既然要想重新开发这个系列,还是要研讨琢磨下剧本的,不然就等同于圈钱的活动了。

图片发自App

原小说是有三本挺厚实的书,也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看的,且认为是最符合我高中时代故事的小说。接触这部小说缘于偶然,那时是我在北京过得最没心没肺的日子,不用上学,也没工作,每天最高兴的事就是在北京的街头游荡,看山看水,逛商场压马路,在地铁人海里迷失,在火车站看来来往往的故事找感动。

也是在一个晴朗朗的午后,一个包,一张公交卡,一个人走到了西单,在图书大厦的三楼闲逛,信手拿起了这本书的第一册,看着看着,笑着骂着,不知不觉地翻了大半,再看看橱窗外,已是灯火阑珊了,不得不放下书准备回家了。第二次和老姐走到这边,执意告诉她我有件事要完成,先给我几分钟。便一股脑地跑到三楼,拿下了全套的这三本书。而后就在家里拿起这几本书,沙发上,马桶上,阳台上,床上等各个角落看完了。

图片发自App

事隔经年后,故事的细致情节已经忘了大半,我也不记得后来他们有没有在一起。但那一段时间里,我总爱学着余淮称呼自己为“小爷”,感觉很酷,可就是做不到像故事里的他那样带着小傲娇,小自满,小少年感。他是他,我是我。

后来我离开了北京,那几本书就落在了那里。连同我的那一整个青春。

图片发自App

2016年,剧版《最好的我们》横空出世。这个是我预料之中的事,因为在看原小说的时候,我就说如果自己有预算的话,必投这部小说。故事很接近所有中国式高中生的生活,淡淡的,轻轻的,不歇斯底里,不轰轰烈烈,就是我们最好青春的样子。

主演之一的刘昊然,一个走路带风,两颗小虎牙一笑春光灿烂,智商在线,情商满分,自称“钢铁直男”的少年。从此他的另一个名字就是余淮,无人能出其右。偶尔学着网络上他们起了个昵称叫“闵行刘昊然”,自顾自傻乐。

图片发自App

这时的我已辗转来到上海两年了,每天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遇见了一些些人,也遗忘了一些些人。八点上班,五点下班,吃着泡面,看着小说,在东方明珠塔顶看着这偌大城市的繁华热闹,在迪斯尼乐园里寻找童真年代的自己,在梅赛德斯奔驰体育中心听到了我最爱的“光”兑现了小夙愿……

上海很好,可我却怎么着也喜欢不起来。大概就是人们说的,心里如果某一块地方始终有一个人放不下的话,那其他人是走不进来的。虽然后来因为一些些事让我与它和解了,但依旧它是它,我还是我。

图片发自App

上个月,又把这部剧拿出来看了一遍,依旧还是最好的我们。当余淮对耿耿说,“耿耿,我们一直做同桌吧?”,简直被暖化了。还有那一句,“耿耿,能不能不学文?”,这算是最美的告白了吧?那个少年傻到要为她去学文科,虽然他语文很烂。那个女孩天真到要为他去攻克数理化,只为做他一辈子的同桌。

这才是青春最好的诠释,哪怕最后他们没有在一起又怎样呢?遇见了,心动了,努力了,也就释然了,无悔了。青春一场,率性而为,挺好的。

图片发自App

就是结尾渣了一点,余淮没考好,然后江湖就此不见耿耿。我真想把他提溜出来说,算什么男人?只可惜他是刘昊然,那就原谅了。

无昊然,不余淮。

图片发自App

影版的快要上映了,你会去看吗?

我不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后,最好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