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是否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如今,经济在不断发展,而文化也在改变,那么,语言这种东西,也可以随着网络热词的出现一起发展么? 

    笔者觉得大多数网络流行语都是现代化语言快捷化、庸俗化的产物,讲的好听一点叫做语言的本土化、实用化。

    每个中国人都可以熟练地运用高雅的、实用的文字,为什么非要舍本逐末,降低自己的格调呢?而网络热词则体现新时代人们对于语言的创造,但是却拉低的汉语中独有的风韵,例如蓝瘦香菇,没听过的人不会明白其意思,不利于语言的发展。

    其次,网络热词虽然在短时间流行,但是它却不能今后长时间使用,并且拥有一定的低俗意味,这样的发展真的能被认同吗?

    我们再来从美感上分析:网络热词也不符合美感的表达。请问各位第一次看到喜大普奔的时候,是觉得很美还是一头雾水?第一次看到蓝瘦香菇的时候,是觉得很美还是不明就里?大多是后者而再来看,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低俗还是高雅?这样就能明白,网络热词不合乎规范,不合语言逻辑,初次接触的人难以凭直觉和感觉对其进行把握,更不要说从中感悟到美。

    网络热词还不符合美感的创造。网络热词标新立异不假,但创造一定不是刻意标新立异,而是先准确理解汉语传统文化之后,在自觉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二次创造,如此才能在现代创造出既体现时代风貌又能体现语言美的新词。网络热词背离甚至无视汉语传统,它往往因为某个事件,再借助微博等网络平台,一夜之间取得爆炸性的传播效果,带有及其明显的偶然性和随意性,虽然它是新的,也不具备创造性的特征。

    网络热词又不符合美感所带来的愉悦。我们似乎好像在使用和接收网络热词中获得了愉悦,可这种愉悦与审美带来的愉悦有本质区别。例如“风花雪月”,“阳春白雪”,和现在的等网络热词进行对比,高下立判。美感的愉悦性是超越性引起的,是人的心灵在物我交融中与整个宇宙的共鸣和颤动。网络热词引起的愉悦感停留在发泄情绪带来的快感层面,不是由超越性引起的。

    我们中国优秀的中华语言文化已经历数千年打磨,已经十分实用严谨,格调很高,而如今把语言的快捷化,本土化却有一种降低语言格调的意味。就像意大利人不会看美国人的歌剧一般,他们认为自己的歌剧才有格调,是真正的歌剧。因此网络流行语绝不能也不可以促进语言发展也可以算是对我们的高雅型文字的一种维护。 

    综上,网络热词无法符合创造,美感,高雅应具有的特征,故网络热词并不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

秋语作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语言是否有利于语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