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家出走了,你要收留我!”
接到闺蜜的电话,这货又跟她妈吵架了,跑到我这里来避难。
我一脸无奈,这是在家遭后妈虐待了吗?放着温暖舒服的家不待,出来跟我挤不到18平的小次卧。
要说别人遭虐待我信,说这货遭虐待我还是真不信。她家三代单传,就这个一根独苗,家里条件也不错。
在家就是一公主,每天好吃好喝的供着,上最好的学校、买最好的衣服。毫不夸张,就算她要星星,她妈也得屁颠颠的去摘。
然而在她心里,却是恨她妈妈的!
这要从她7岁的时候说起。她小时候很顽皮,加上家里人宠爱,更是淘气的不行。
她爷爷家院子里有棵树,这货就爬到树上去了,尴尬的是爬上去下不来了。
正在她吓得够呛的时候,她妈妈经过,把她“解救”出来。
好不容易松了一口气,然而这口气还没松完,这家伙挨了一顿胖揍。
多少年过去了,这家伙跟我提起这段往事,她说:
我觉得我妈不爱我,我甚至有点恨她。你们知道吗?我在树上下不来的时候,我慌了,真的害怕了,就差尿裤子了。
可是我妈做了什么,就在我最慌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我妈狠狠地揍了我一顿,扬言要我长记性。
那一刻,我觉得我还不如从树上掉下来摔死。
听到这,我沉默了。虽然我知道,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竭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
却忽略了,与这些相比孩子更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持。但往往这部分,父母做得远不到位。
01
听我朋友和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回家路上坐地铁,有一个奶奶带着7岁的小女孩,小女孩嘴里嚼着一块泡泡糖,边吃边绕着把手转圈,期间奶奶提醒了好几次要她老实坐下来,但女孩只当没听到,奶奶说了几次也就不再管教了。
突然女孩不再转圈了,哭丧着脸向外婆求助,原来是把泡泡糖吞下去了,女孩有些害怕。
奶奶知道事情后立马开始教训女孩:“叫你老实点你就是不听!现在好了,泡泡糖吞进肚子里,肚子就要烂掉了,看你以后再不听话”。
然后朋友就看到小女孩一直用手摸自己的肚子,显然是被吓到了。
有人说哪有人不爱自己的孩子?我也很爱孩子,我生他养他,提供给他衣食住行,为他报兴趣班特色班。
我比谁都爱他。可是你无数次的否定他,责骂他,以一个成人的角度去误解他,限制他。
孩子有错误,当然要教育,但教育不等于教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需要父母的肯定、理解、包容、接纳与鼓励。
哲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当孩子自己已经处于情感受挫的状态,这时需要我们做的是给予他情感上的支持,先让他从这份受挫的感情中解放出来,等到情感平复了,再进行教育。
02
有人说:“人走的有多远,不在于他们是否会犯错,而是他们对待错误的态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对待错误的态度不是自己形成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言语、行为引导的。
而父母的引导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孩子犯错后,你说的第一句话。
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犯错后,第一句应该说什么,没有通用的句子,但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
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无论以后多后悔,再也收不回来,所以家长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别批评孩子,等冷静下来,再好好跟孩子谈一谈。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孩子犯错时,我们要先了解事情的经过,不要上来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至少也得让孩子说几句。
当发现孩子是无心之失,或者就像没考好一样,不批评会更好。
拒绝侮辱性语言
很多父母可能过于生气,情急之下,可能会说孩子“怎么那么笨”。这样的话。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家长这样的随口一句话,会转化为一种心理暗示,认为我就是笨的人,我就是懒惰的人,我一无是处,不受欢迎...
03
孩子天生就很敏感,很多时候,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他自己已经知道错了。
如果这个时候,爸妈上来就是一顿批评、责备,那孩子就会变得消极。
所以说,这个时候,父母压住火,先跟孩子说点好听的。至少语气不那么强硬,语速慢一点。
先别去问孩子为啥犯错,以后应该怎么办,做到共情,效果会更好。
犯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父母要正确看待这件事。即使孩子犯的是比较大的错误,也别一副天塌下来的样子。
面对孩子犯错,家长应该用平和、包容的态度,多鼓励孩子去尝试,同时也要教孩子要为自己的尝试承担相应的后果。
其实,决定孩子性格的不是一句话,而是无数句相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