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精英教育背后的隐患

有时候我看着很多人挤破头花大价钱买学区房,就在想他们是为了增值,还是真的为了孩子。如果是为了孩子,这些人果真会在未来成为栋梁吗?但其实教育不仅仅是供应优厚的条件,就会自然结果。这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

赢在起跑线的孩子

有很多孩子,条件很好,毕业于名校,可是你要问他喜欢什么,热爱什么,有很多人真的说不上来。

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由于父亲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哥哥姐姐体面的职业,一度让他迷失了自己,认为职业的成功是必需的。直到大学递交入学申请才发现这一切并不是他想要的人生。威廉·德雷谢维奇在在全球著名的耶鲁大学担任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导师,更让他感受到,进入大学的精英学子们面临着极大的人生挑战,在无助和迷失之际,威廉·德雷谢维奇所写的《优秀的绵羊》揭示了美式精英教育的弊端,学子们在这样的教育系统下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体会生命真正的意义。

精英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美国心理协会曾经公布一份《大学校园的危机》报告。该报告中提到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生活无望;接近1/3的学生承认“在过去的12个月中由于心情过度低落而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大学校园的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攀升,在接受过服务的学生群体中,被诊断有着严重心理障碍的数量翻了3倍,接近整体人数的一半。

听到这样的调查报告,相信有一部分人是难以接受的,能够考上大家梦寐以求的名校,有什么好自卑、好焦虑的呢?

我们只看到精英们光鲜亮丽的外表,却很少关注他们的内心。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不可治愈的创伤,这些创伤来自于两个方面:

1、父母的使命

《优秀的绵羊》提及了两种常见的父母:“直升机式父母”和“溺爱式父母”,前者是不断对孩子施加无形的压力,他们通常的口头禅是“你必须”和“你不得不”;后者是不断去赞美孩子,过分的夸奖让自己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家庭教育方式,其实都有相通的地方——对孩子过度保护和掌控。也反映了不少父母通过孩子获得的成就来填补自己脆弱的内心。

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的生活备受关注的同时也备感压力。一方面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另一方面渴望背负着“优秀”的压力。他们不仅走在一条完成父母使命的道路上,还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我。

2、社会阶级地位

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对父母为了择校想尽各种办法甚至不择手段抢占名校学位。这一电影恰恰反映了人们对于后代发展的危机意识,生怕落后于他人,为了让孩子未来能够实现阶级跃迁,要求孩子必须成功,挤进中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资源。

《优秀的绵羊》认为这是一种“压迫式追求”,精英学子们为了伪装成一名成功者,而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不断去满足他人对自己的期待,久而久之,内心充满了恐惧以及不敢正视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还记得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吗?当时新闻一出,轰动全国。人们都认为,北大学子毕业之后,会是在高校任职、驰聘官场或者是一名精明的商人等。然而,屠夫的形象,是大众所无法接受的,认为这是特别丢人的职业,大好的前途毁于一旦。

相信有以上观点的人,都会觉得这大学白读了。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大学?在大学里面我们究竟要学什么?难道,光鲜的职业才是验证读大学意义的唯一标准?

威廉·德雷谢维奇认为读大学是为了寻找自己,说得清楚一点就是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定位。

哈佛大学前校长詹姆斯·B·柯南特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教育是当你忘记了所学的一切之后所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

在我们把所学的还给老师之后,我们剩下的那一部分是什么?

——是入学前的信念、是在校时塑造的价值观、是对毕业的愿景以及人生的目标。这些都对建立自我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成为律师、医生、教授等社会身份之前,我们要先成为我们自己。我们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为社会做贡献,经济独立之余,我们还需要精神独立,清楚明白自己的人生定位。

我们要成为人生的唯一而不是人生的第一。

如今不分国界的精英教育战争已经演变成尖锐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反思精英教育的弊端对家长、孩子乃至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无法预设孩子的未来,那就用开放的心态拥抱这个不确定的未来吧。你失去的是担心孩子偏离你设计的人生之路的焦虑,得到的将是孩子自己开创未来的惊喜。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132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丨精英教育背后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