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大帝的改革,决定了罗马帝国在4-5世纪政策的主旨和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帝国的最终命运。东西罗马分治后,由一人统治整个帝国的时代再也没有出现。
帝国的繁荣
在改革之后,东方君士坦丁堡的人口快速增长,到达40万左右。尽管比不上同时期我国的东晋首都建康人口,但这已是当时西方世界的超级大都市,要知道一千多年后的1700年,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伦敦,人口也才刚过50万。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君士坦丁堡的城市范围一再扩大,到了5世纪,皇帝们不得不开始试图抑制而不是促进其发展。
在4世纪末期,不仅君士坦丁的索利多金币是纯金,多种形式的黄金制品比两个世纪以来的数量都要丰富得多。这些黄金的来源,可能是在帝国的繁荣发展中,发现了新的供应来源,比如来自在西非新开发的矿山,通过发达的贸易系统,由驾驭骆驼的游牧民族穿过撒哈拉沙漠将黄金运送到北非的地中海海岸线。当然也不排除有从异教寺庙掠夺的战利品的可能性。帝国经常在4世纪的教会会议上受到教会的压力,因此从391年起,狄奥多西一世命令禁止一切形式的异教崇拜,各类宗教寺庙被关闭,基督教成为唯一的国教。
正如罗马城的交通建设和功能一样,君士坦丁堡对城市发展和边疆农业开发的影响十分明显,通往这座繁华城市的道路沿线的巴尔干城镇逐渐繁荣起来,而其他偏远地区的城镇则逐渐衰落甚至消失。叙利亚北部丘陵地区的未耕地被开垦出来,成为君士坦丁堡重要的农产品食物供给来源。在意大利北部,在商业和农业方面都很繁荣。帝国的经济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以参差不齐的方式繁荣起来。
帝国的东西方失衡
在帝国东方,由于“条条大道通君士坦丁堡”的道路系统布局,帝国内各个省域的差异在5世纪末已经十分明显,整体上是东风压倒西风。在东部省份,人口水平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在6世纪,从不缺少填补他们军队的男性兵员和军费。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帝国政府和希腊罗马文明最终在东方最终幸存下来,而在西方的部分迅速衰亡的原因。正如在东方土地上已有数百年贸易文明历史那样,城市的存在伴随着的是商人阶级和货币经济。东方的商人通常为叙利亚人,承担着东西罗马之间的运输贸易,并经常在陷入困境的西方罗马城市建立他们的殖民地。
东方的皇帝从未失去对他的人力和金钱来源的控制权。在西方世界,一个参议员或贵族阶层为了巩固他的大庄园,往往采取对农村劳动阶级的保护或赞助,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西罗马急需的兵员和税收来源。而东方参议员的来源比较新,主要是那些跟随君士坦丁前往新首都的亲信或新贵。到了 5 世纪初期,东方参议员或贵族们的财富仍然远远低于西方同行可支配的资源,他们的庄园更加分散,而且在乡村的家属人数更少,导致控制力较弱,并不能形成强大的阶级力量。因此,他们无法对国家与其潜在的士兵或纳税人之间形成干预,也无法挑战帝国皇帝的意志。
对外族的态度
尽管日耳曼人自2世纪以来就一直围绕着帝国的多瑙河和莱茵河边境进行骚扰和入侵,但直到 4 世纪下半叶,由于罗马帝国内部东西方社会结构之间的失衡和地理差异,日耳曼人的入侵才有了重大进展。
哥特人作为东日耳曼人的一支,由于受到来自更东方的匈奴人的驱逐,来到帝国的边疆多瑙河寻求庇护,但是罗马人和这些外族人最初的相处并不友好。不受欢迎的哥特人在遭受剥削后怒不可遏,于378 年在阿德里安堡击败了东罗马军队,并杀死了东罗马皇帝。见识到了哥特人强悍的战斗力后,皇帝狄奥多西一世转而开始采取怀柔政策,授予哥特人土地,并在法律上承认他们的联盟地位,意图以夷制夷对抗外族。然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狄奥多西的让步和结盟政策并没有给双方带来长久的双赢局面。在与罗马人长期的相处中,哥特人像大多数日耳曼人一样,最终皈依了基督教阿里乌派。然而在尼西亚会议(325)和君士坦丁堡会议(381)之后,尽管偶尔有帝国支持,阿里乌主义仍然被罗马基督徒认为是危险的异端。
参议院贵族们基本上是和平主义的,因此日耳曼人好战的传统几乎没有得到帝国的重视,东西罗马都在反对日耳曼人担任高层领导人。比如在公元400年的君士坦丁堡,市民们集体反对皇家卫队的高级军官哥特人盖纳斯以及他的追随者,并引发了暴力冲突。与西罗马发生的类似事件相比,尽管这次反抗在许多方面没有立即改变现状,而且这位日耳曼领导人后来重新出现在东方的指挥系统,但东罗马帝国从那时起就开始由皇帝独立处理事务,而不像在西罗马高度自治的贵族团体中,充斥着各种野蛮的指挥官和享乐的士兵。
此外,东罗马充分利用了其在黄金、人力和外交方面的资源,迅速学会了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对抗外敌,而不是一味的采用武力征服。在狄奥多西二世(408–450)统治时期,匈奴在他们的酋长阿提拉的领导下强势到来,迫使东罗马帝国纳贡求和以维持不稳定的和平,这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和平的状态,使得君士坦丁堡与外族人进行的贸易有利可图,而战争带来的只能是破坏。然而狄奥多西二世的继任者马尔西安(450-457)拒绝继续纳贡,阿提拉由于深陷于西罗马帝国战事的泥潭,使得东罗马帝国避免了遭受报复。随着阿提拉于453年去世,他的匈奴帝国分崩离析,东罗马帝国的这场“上帝之鞭”危机才算彻底消除。
由于发展的受阻和经受长期的外族入侵,西罗马帝国早已疲弱不堪。不久后的476年,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任皇帝罗慕路·奥古斯都路斯,西罗马帝国彻底灭亡。
小结
君士坦丁的改革无疑是成功的,有效地保证了帝国的长期稳定。然而他的改革措施,只在帝国东方被保留实施了下来,使得这个经济文化人口交流活跃的帝国,逐渐呈现东边繁荣西边衰落的格局。在对外族的态度上,并没有做到有效接纳与融合,最终在羁縻关系中,引起内忧外患,并导致失去了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