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红楼,读到一个细节,难以成眠,反复研读之后,有了一个新发现。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因为老太妃去世,宁荣两府的大人们都奔丧去了,恰逢宝玉过生日,这一帮失去大人监管的孩子就在怡红院里关起门来开Party,而且是主子奴才们一起疯狂,暂时抛开了等级。
宝玉提议玩占花名,于是,一共有八个人抽到了代表她们的花签。
如果按照往常的伦理等级来玩,理应是李纨先来,但这属于人为。她们用的是摇骰子的方式来决定顺序,把一切交给了天意。
按照老天的安排,宝钗先来,而且抽出了“艳冠群芳”的牡丹花,签文为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旁边还有一句注解:“在席共贺一首,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群芳之冠,随意命人”,意思是在所有的花中,她是排第一位的,可以随意命令和差遣这些花。于是宝钗要芳官唱一首曲子。
芳官随即唱了一首《赏花时》:
翠凤翎毛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
你看那风起玉尘砂,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
你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
你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你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
若迟呵,错叫人留恨碧桃花。
重点来了!
大家都沉浸在玩乐中,唯有“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
宝玉的这种表现,不同于以往,因为他从这句唐诗和这首曲中顿悟了。
这要从武则天和牡丹的典故说起。
武则天自从当了则天皇帝,志得意满,以为天下无不听命于我。在一个酒醉的冬日,大雪纷飞,武则天意欲赏花,但冬天哪有花可赏?于是趁着醉意,她大笔一挥,发布了一道谕令:"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这道谕令的意思是命令百花连夜开放,不要等到春天再开。
第二天,果然百花齐放,唯独牡丹对谕令充耳不闻。这么明显的抗旨不遵,激怒了武则天,于是下令焚烧牡丹,并把她贬到洛阳。
谁知,第二年春天,洛阳牡丹依如期盛开,并没有因为被焚烧以及水土不服而减损她的美丽。
从此,牡丹因不惧权贵而让世人敬仰,又因其富贵之姿(不是荣华富贵之富贵,而是赏心悦目的美丽)而被冠以百花之首。
在这个典故里,牡丹除了有不趋炎附势的品格,还有遵守时令、随遇而安的特点,这正是宝钗的写照。
这些特点,群芳都是清楚的,所以“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
不过,触动宝玉的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唐诗和芳官唱的那支曲,这才是只有宝玉才懂的深意。
“任是无情也动人”出自晚唐诗人罗隐的诗《牡丹》: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这首诗是对牡丹品格的升华:如果她要想当解语花,能以倾国之姿压倒群芳,即使她不刻意与人亲近,呈现出无情的姿态,也美得让人心动。芍药花也有富贵之姿,但在牡丹面前自惭形秽,并愿意主动亲近她。自恃高洁的芙蓉花却不敢与她争芳斗艳,只好选择避开尘世,在水里孤芳自赏。
巧的是,接下来湘云抽到的花签是芍药,黛玉抽到的花签是芙蓉。芍药为近侍,芙蓉避芳尘,湘云主动亲近宝钗,黛玉对宝钗总有妒忌之心。
最后两句,有劝世之意:牡丹随分从时,她的美也是有时令的,不要错过了她盛放时带给人的一番好意。
劝世之意,正与芳官所唱的曲相契合。
《赏花时》这首曲子出自汤显祖的《邯郸记》,写的是吕洞宾下凡度人,临行前何仙姑对他有一番嘱托,提醒他不要被凡间的各种纸醉金迷所迷惑,而忘了此行的使命,耽误了回天庭参加王母娘娘蟠桃宴这样重要的时节。
又是一个“从时”,“从时”的重要性,就在于机会不会总在那里等着你,你不把握,就永远失去了。所以,曹公对宝钗的定评是“时”,“随分从时”,“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在这一刻,宝玉顿悟了:宝姐姐平时对自己的规劝,看似“无情”,实则“动人”: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宝兄弟啊,你得抓住你人生中的积累期,时光过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当然,这样的顿悟是不彻底的,宝玉并没有完全醒悟自己该承担起肩上的责任。他只是对宝姐姐有了新的认识:她不再是刻板无情的道学家,而是动人的牡丹花。
如果说,之前宝玉对宝钗的向往是肉欲上的,那么,从此刻开始,他对她会有更多情感上的关注和共鸣,这也为他们后来走进婚姻打下了感情基础。
宝钗对宝玉开悟的引导,至少有三次,这是第二次。下一回,我们来聊聊第一次和第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