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是皇帝,皇帝怎么赚钱呢?自然是发展经济,而要说起发展经济,汉武帝应该比之前任何一位皇帝都要迫切的,为嘛?
一:汉朝原本很有钱
西汉立国之初当然是很穷的,穷的连皇帝出行,想找四匹颜色一样的马拉车都做不到,其后经文、景二帝数十年的努力,到汉武帝时期,朝廷才稍微有了点家底,导致: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百姓可以自给自足,京都和封邑的粮仓全都满了,而且官府仓库有了剩余的财物,积累了上百万,穿钱的绳索腐朽后钱没法计数。京师仓库里的谷、粟,逐年增积,满仓后就堆积于仓外,腐坏不能食用。百姓街头巷口有马,田间小道上马匹成群。
总之呢,一派繁华热闹,欣欣向荣的景象,大约那时候,汉武帝是为如何花钱发愁的,汉乐府就是在他手里组建起来,虽然名义上是为朝廷大典服务,事实上呢,完全就是朝廷养了一帮闲人,平常没事凑热闹用的。
当时,汉朝的钱就能有这么多,也正是因为有钱,汉武帝才有资本征讨匈奴,断断续续打了四十四年的战争,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彻底解决匈奴袭扰的问题。
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汉武帝的功业也到达了巅峰,然而,闲来无事的时候盘点了一下,竟忽然发现:没钱了,那么,钱到哪里去了呢?
二:钱到哪里去了
朝廷里有几个算盘打得比较精明的大臣,给他算了一下钱财的去向,大致是:
打仗要花钱,战后论功行赏要花钱,战后抚恤要花钱,安置俘虏要花钱,巩固胜利果实要花钱等等,花钱的口子很多,汉武帝呢,又不知道节省,出手还相当大方,怎么个大方法?
卫青比岁将十余万众击胡,斩捕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余万斤……而兵甲转漕之费不与焉,于是经用赋税皆竭,不足以奉战士。
卫青几次出击匈奴,汉武帝赏赐给有功之士的黄金就有二十余万斤,正常的军需花费还没有计算在内,但仅此一项,就造成朝廷府库空虚,战士的基本开销都保证不了。
战士的基本开销都保证不了,汉武帝就知道省着点儿花了吗?
骠骑乃再出击胡,大克,获浑邪王率数万众来降,皆得厚赏,衣食仰给县官,县官不给,天子乃损膳,解乘御驷,出御府禁藏以澹之,费以亿计。
日子都穷的过不下去的时候,霍去病打了大胜仗,致使匈奴浑邪王率数万众来降,为了彰显天家恩典,汉武帝给了他们丰厚的赏赐,除此之外,他们的吃穿用度还全部由朝廷负责,朝廷供给不上,汉武帝就自己节衣缩食,减少开支,也要保证浑邪王的需要,这种花费,又要以亿来计算。
这回又来了个府库空虚,但第二年,霍去病又打了大胜仗,打了大胜仗怎么办?
汉武帝很开心:赏赐五十万金,而兵甲转漕之费不与焉。
事情就能有这么尴尬,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更何况,汉武帝在位时期,可不光是出击匈奴,他还有许多别的工作,比如,治理黄河水患,安置因水患造成的流民等,那一项不需要很多很多的钱,朝廷的收入以及老祖宗留下的那点家底就这么折腾空了,致使“天下虚耗,人民相食”,社会上都出现了人吃人的事情,四十四年的战争就造成这种局面,日子的确是穷的过不下去了,过不下去怎么办?自然要寻找赚钱的方法,可汉武帝会怎么赚钱呢?
三:临时采用的办法
起初的时候,有两个临时采用的方法,哪两个?
一个就是“ 输财”,号召老百姓捐款,朝廷没钱,可民间很有些富豪,他们的钱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捐给朝廷,用在国家大事上,汉武帝时期,河南有个富商卜式,十年之内,两次给朝廷捐出一半家产,成为当时富商的楷模,为此,汉武帝亲自接见,加封为中郎官,并赐爵左庶长,让他在朝廷当了官,但这种方法只能满足一时之需,并不能作为长久之策。
输财不行,那就“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说得好听,其实就是卖官鬻爵和花钱免罪,汉书上说,当时一个郎官的售价就到了六百石,如此明码标价,造成的后果是:兴利之臣,自此而始。人们廉耻不分,选贤任能的制度逐步衰落,整个儿社会的风气变坏。
两个临时的办法都不行,那么,就没有更好了的方法赚钱了吗?
当然不是,从卫青、霍去病就可以看出,汉朝最不缺的就是人才,打仗的人才有,搞经济的人才自然也有,其中就有个养猪倌儿出身的丞相公孙弘以及账房先生出身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再加上捐献家产,其后晋升为御史大夫,关内侯的卜式,这批人凑在一起,成了汉武帝麾下最得力的财经班子,既然有了搞财经的人才,如今见陛下为如何赚钱发愁,自然就要开动脑筋,想出赚钱的高招。
于是呢,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赚钱的高招还真让他们给想出来了,什么高招?
四:两个赚钱的高招
这两个高招归纳下来,其实就是做生意,跟老百姓做生意,不是强买强卖,而是遵循市场规律,据后世考证,汉武帝是第一个将市场引入朝廷财经领域的皇帝,他具体是怎么干的呢?两个高招分别是。
1.官山海:将盐矿、铁矿收归国有,朝廷设盐铁丞,地方设盐官和铁官,施行朝廷专卖;
2.均输平准:这个措施比较复杂,简单点说就是,大禹治水以后,发明了禹贡的制度,地方每年向朝廷缴纳一定的贡赋,一则表示归顺,二来呢,也可以满足朝廷运转所需,这种贡赋,以实物为主,地方不同,特产不同,缴纳的实物也不尽相同,有谷物粮食,有金银玉器,也有桑麻布匹等等。
原本这些物品必须全部运至京城,归朝廷统一调度,但疆域扩大之后,一则转运成本太高,二来地方上运来的物品,也不一定全是京城所需,京城不需要怎么办,自然不能浪费,可再将它们转运到需要的地方,无非多了一道手续,增添了一重麻烦,这些不需要的物资允许各地方自行处理,又破坏朝廷财经制度,有损朝廷的权威。
如此一来,一方面朝廷没钱,一方面又每年造成大量的浪费,合计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那么,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于是呢,汉武帝就在桑弘羊等人的建议下,设大农部丞,朝廷之下的地方,延伸到县一级,设由大农部丞领导的均输官,专门负责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的方法是,掌握各地供求信息,然后汇总到大农部,由大农部分析研究之后,统一调配,再由各地均输官将其运输到需要的地方出售。
如此一来,均输就变废为宝,保障了物资合理有序的流通,虽然是朝廷跟老百姓做生意,但老百姓呢,在家门口就能买到需要的东西,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那哪里还有不拥护的道理。
均输如此,平准呢?主要负责平抑京城物价。
京城长安专设一个平准令,以均属制度和朝廷发达的道路交通系统做后盾,京城急缺某一项物资时,紧急从相应的产地征调,京城某项物资价格低廉时,大量买进,价格高涨之时,再大量平价抛售,彻底杜绝了黑心商人囤积居奇,倒买倒卖的机会。
两个赚钱的高招就是如此,对此,史书上称赞为: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没有额外增加老百姓的负担,汉武帝没钱的问题还能顺利解决,任何一项改革都以是否有效做标准,如今呢,两个高招取得如此明显的效果,后人当然觉得还行,其中官山海,后世就再也没有放开过,均输平准呢,唐朝刘晏还喜欢用这个办法“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嬴赀”,宋朝王安石还根据均输平准的原理颁行“市易法”,总结下来,影响何止上千年。
没有办法,谁说汉武帝只会打仗呢,原来他搞起经济,也一样非常厉害。
参考文献:《汉书》、《后汉书》、《大国宪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