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19.4:虽小道必有可观,惟大道方能致远

「子张篇第十九」4

【原文】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文】

子夏说:“即便小道,也必有可取之处,只是无法用以实现大道,故君子不行小道。”

【注释】

“子夏”,孔门十哲文学科弟子,小孔子44岁。15岁即入孔门,曾随孔子周游列国。

“小道”,指“大道”之外的学说、技艺,可不译。

“可观者”,指可取之处。优美。指达到较高的水平、程度

“致远”,指实现大道。曾子曰:“任重而道远”。

“泥”,音“逆”,水和土也。有阻滞、不通、妨碍之意。

“君子”,此处指有位者,亦即为政者。

【评析】

欲知“小道”,需明“大道”。就儒家而言,孔子认为“大道之行”有诸多表现,总而言之就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具体体现为:互爱互助,各尽其力,各得其所,各有所养,人心安定,天下太平。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大道行,则礼乐兴;礼乐兴,则天下和。“天下和”,即“天下太平”,也就是人与人相和谐,人与万物相和谐。

“天下和”的根本,在于人内心之“和”,亦即人欲与天理的相互和谐。就是说,人欲能自愿接受天理的调整,使人欲的表现不有悖于天理。比如,趋利乃是人欲,但“见得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人欲与天理的相互和谐”。要做到这一点,人就必须要受教以“大道”。所以孔子说,对民众要“教之”(13.9),《礼记》亦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故治国安邦、教化民众,就是行大道。此乃为政者的第一要务,是为政者的根本职责。若把时间精力用于“小道”,则无以“务本”而行“大道”;虽行“大道”,亦无以尽己竭诚、“敬事”(1.5)尽“忠”。故小道虽有“可观”,君子亦所不为。因为君子“志于道”,其所“志”者乃“大道”而非“小道”。

“小道”虽无法用以实现“大道”,却也能有益于天下,故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若于天下有害,则为“异端”而非“小道”,是故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2.16)。“君子不为”不是歧视“小道”,而是君子的社会角色与百姓不同。君子既居“君”位,就当尽责务本而行大道。若“不务正业”而行“小道”,轻则祸及自身,重则殃及天下,那就罪无可赦了。北宋和大明分别亡在“天才画家”宋徽宗和“天才木匠”明熹宗的继任者手里,两位“天才”皇帝便难辞其咎。为政者于此焉可不慎?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读「论语」19.4:虽小道必有可观,惟大道方能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