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于“话里有话”(四)之教研活动后的一点题外话

       

图片发自App

        2017年11月6-7号,我们学校召开了一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有幸请来了全国语文名师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张玉新教授,延边州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杨翠玉老师,他们对本次活动的七节课做了详细的点评,并针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地解答。与会老师反响热烈,受益匪浅。

        教研活动已经结束,语文专家的话语依旧深入我心,但我的内心仍然不能平静。我对本次活动的七节课还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这些题外话不吐不快,算是自己对这次教研活动的反思之语。仅供参考。

        这次公开课的授课内容没有限制,我大体分为三类:高三专题复习,文言文教学,古诗教学。这很偶然的选课比较迎合2018年之后的新高考。新高考古诗文教学所占比重很大。结合我“走出去”听课的感受和自己的教学体验,我具体谈一下我对这三类课型的评价:

        高三专题复习课应该注重实效、低碳。李老师的散文专题和宋老师的古诗专题呈现的授课状态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常态。我们应该寻找一些创新和突破。在上届的高三教学中,我尝试从散文的结构和章法入手,一篇文本我和学生“走进去”又“跳出来”。课堂上,我和学生共同发现文本的异常处,并尝试把这些问题编成试题。学生既感兴趣,课堂效果也比较好。其实高三我们是可以适当跳出题海战术的,教师只要用心琢磨,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可以转换成学生的应试能力的。

图片发自App


          文言文教学注重文本特点。吴老师授课的《六国论》编排在选修课本,属于示例赏析文本。如此用讲读课文的方式去讲自读文本,岂不多此一举?如果教师想讲,我觉得文本挖掘可以再深一些?文脉是结构,文气是感情,两者结合。师生如能接着探究《六国论》后两段的赘余,我觉得这课是可以讲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的;王老师授课的《项脊轩志》是明文第一。文章其中删节的文本和补上的文本都可以用来探讨。教师或者以读代讲,这是走进文言美文最佳的方式。这种课堂效果也是最好的。

图片发自App


        古诗教学一直都很重要。但统计这几年的高考诗歌题型得分率,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比较差。侯老师授课《离骚》。这是一篇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文本之一。因为屈原运用楚地方言撰写,艺术手法也比较创新。我们应该抓住此篇文本的独特性,把浪漫主义手法作为教学重点,细化文本的语言。我觉得这样比思想和文学并重语文味道更浓。

图片发自App


        徐老师执教的《采薇》是《诗经》小雅的名篇。我们在处理文本时应艺术拆分为三节。情感的矛盾和真实应是师生共同关注的重点。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诗经》文本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是必须引导学生体会的。让学生多读《采薇》前三节,课堂的有效性必然凸现。古诗的教学还是以读懂诗是前提,妄加鉴赏是无法真正进入诗歌本身的。 《归园田居》的授课有些琐碎。这首诗歌不难。如何挑选一个适合高一学生的切入点,这是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趣能否更好?

        总的来说,这几堂公开课还是可圈可点的。作为课堂观察者,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听课过后,我还是有些疑惑,想一吐为快。虽然有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嫌疑,但毕竟是我的真实想法。姑且年少再轻狂一番。如有冒犯,敬请见谅。

图片发自App


        这些公开课有个通病,教学过程太顺利了,课堂节奏都有些紧。作为听课者,我们感到有些疲劳。教师的预设太多了,教学流程比较顺利,但就是缺少课堂生成,缺少艺术美感。七节语文课堂,几乎没有出现学生的精彩发言。有时我更希望语文课多一些课堂意外。学生生成的才是课堂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这几堂公开课师生活动非常频繁。教师的提问,点拨都比较到位。但语文课堂却缺少有效的生生活动。学生读完了全诗,教师评价了,学生的评价呢。有时我们希望学生间的思想发生碰撞。让我们的课堂互动是立体的,多元的。这样我们的课堂设计和师生解答才是最有效的。

        以学生为主,这应该已经成为新课改的共识。但这些课堂,学生的主体性都不是很明显。教师拽着学生思考的课堂依旧存在。如何在实践中践行新课改的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还很长。

图片发自App


      《菜根谭》有云:不懂不说;懂了不全说;有话慢慢说。今天我是不懂全说。少不轻狂枉少年。因为我对语文教学爱得深沉,所以我说得真诚。这是教研活动后的一点题外话。有心人得之,无心人弃之。仅此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于“话里有话”(四)之教研活动后的一点题外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