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4】《毛选》(第一卷)2023-01-02

今天是2023年1月2日,新年的第二天,新的一年,新的开端,新的起点,新征程,新变化。从今天开始,早睡早起的习惯要回归。因为从2022年12月15日开始,感染新冠病毒之后,这半个月,身体一直不适。而元旦之前,身体开始回复,嗓子也开始好转,虽然还是感觉喉中感觉有痰,但是咳嗽已经好多了,其他症状也大大缓解。所以,从今天开始吧,每天早上5点左右起床,开启能量满满的一天,中午若是可以的话,适当小憩下,缓解下早起的睡眠不太充分这个现状。而每天晚上,争取在10点之前休息,方可保证每天的睡眠的时间。这是休息的安排。

读书方面,从元旦前,开始阅读《毛泽东选集》(共四卷),100万字,第一卷已经阅读完毕,但是意犹未尽,困惑较多,故此第二遍马上跟进,争取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共四卷全部阅读完毕,若是时间允许,能够阅读两遍以上,个别章节,要反复阅读,比如《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文章,一定要反复阅读,才嫩领略教员的精神精髓。

虽然读书时反人性的事情,尤其在刚刚开始几个月,枯燥无味,甚至是百无聊赖,但是随着阅读的加深,随着乏味逐渐退去,我开始慢慢适应这种枯燥的读书,犹如一个人刚刚喝咖啡的时候,咖啡苦涩,但是随着每天坚持喝,发现咖啡的香味,入口的美妙渐渐现实,这个时候,再喝咖啡,早前的那种感觉,荡然无存,就开始喜欢喝咖啡了,因为你已经体味到喝咖啡带给你的美妙,喝咖啡让你逐渐上瘾。我现在的读书亦是如此,从刚开始的无聊,到现在的逐渐上瘾,到渐渐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感觉是不可或缺的,期间也产生一些「化学反应」,比如看待一些事物的深度,开始进入一些深入思考。思考问题的较多,也开始多元化,不像之前,深陷其中一个观点,不能自拔。现在能感觉到自己的一些狭隘与偏见,开始反思自己深陷的信息茧房,开始反思自己的坐井观天。

另外,书读多了,有点豁然开朗的新鲜感,如同在一个房间呆久了,虽然已经习惯房间里的温度与空气,但是一旦打开房门,发现房间周边就是森林和草地,空气清新,甚至有点香甜,打开房门的那个瞬间,整个肺部被这种香甜的空气填满,那种深呼吸的沁人心脾的美妙,无以伦比。

还有一种可喜的变化,感觉下笔写字,比以前容易多了,以前拿起笔,或者坐在电脑旁,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现在的变化是,一旦进入写作状态,如同泉水,思路不断地涌现,我觉得这也是进步的一种表现。虽然现在的文字会有无病呻吟的情况,但是只要能写出来,表达出来,这就是一种进步,就怕这种坚持,持续下去,但要求感动自己,感动别人,只为自己的一吐为快,只为自己心中的想法能够表达出来。先不要考虑看文字的人的感觉,更是抒发自己的思路与想法。也不管文字是否美好与美妙,只是想完成一些想法的用文字来展示,来堆砌。虽然这个文字难免口语化,或者毫无营养,但只要对我来说有意义就可以。

好吧,啰嗦这么多,也该进入今天的正题,即继续开始《毛选》的读书笔记。

【21】

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引自第225页)

【个人解读】:

先看下这个成语“以一当十”的意思,以:用,拿;当:抵得上,抵挡。用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以寡敌众,英勇善战,无比顽强。

再看下这个成语的出处: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战国策·齐策一》

毛主席运用“以一当十"这句成语,是从战略意义上说的,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但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以十当一",即集中优势兵力,以多胜少。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方针和原则,不仅在战争中有重大的实用意义和价值,还有方法论的意义,即具有普适性,对各行各业的人,即不论做什么工作(包括理论和学术研究),或处理任何事情,都能打开思路,使之收功奏凯。

也就是说,不论做什么工作,或处理任何事情,人们首先要藐视它,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认为一定能胜任和完成,即一定要有信心;但在具体做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和缜密,一步一个脚印,绝不能大而化之,率性而为,即一定要细心——这样,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任何事情和做好各项工作,无往而不胜。

【22】

大方向虽在一个时期中是不变更的,然而大方向内的小方向则是随时变更的,一个方向受了限制,就得转到另一个方向去。一个时期之内大方向也受了限制,就连这种大方向也得变更了。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引自第229页)

【个人解读】:

大方向与小方向,如同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即局部服从全局,小方向服务于大方向,这是一切事物的前提。但是,在全局之内,所谓的小方向,也根据事态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一层不变,这是要不得的。所以毛泽东说一个小方向受到限制,就得转到另一个方向去。

此外,大的环境变化时,大方向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即大方向受到限制,这时大方向也得发生变化,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要学习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即变化时永恒,不变只是暂时的。同时学习毛泽东的大方向与小方向,即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局部为全局服务,全局也要顾全局部,两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而又相得益彰。总之,这种辩证关系的运用,要体现客观,要体现价值。

【23】

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里手,湖南方言,内行的意思),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1937年7月,引自第287页)

【个人解读】:

《实践论》,这时一篇我要多次而又反复阅读的篇章,我现在阅读的两遍,还是一知半解,所以用解读二字,有点突兀,准确来说,应该用「理解」二字可能会更加准确一些。

顾名思义,《实践论》是讨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即知与行的关系,正所谓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知之而后动。而这一切的前提,必须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对规律要了如指掌,才能按照规律办事。但是,要想认识规律,了解事物,你必须从实践中得到真知,如同革命,你必须参加革命,才能在革命中得到认识。

所以,实践才能出真知。

【24】

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

“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1937年7月,引自第288页)

【个人理解】:

离开实践的知识,说是无稽之谈,可能会一些夸张,但也不为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亦是如此,没有实践的认识,犹如空中楼阁,缺乏基础。

【25】

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1937年7月,引自第296页)

【个人理解】:

要想改造客观世界,必须先改造主观世界,即改变自己的认知能力,方可改变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这时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前提。

好了,时间来到早上7点半了,今天的读书日志就到这里吧。

早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0044】《毛选》(第一卷)2023-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