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5

传习录(卷  上)




【九】从博文约礼返回十六字心法


爱问:「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请开示。」

先生曰:「『礼』字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如发见于事亲时,就在事亲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事君时,就在事君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富贵、贫贱时,就在处富贵、贫贱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患难、夷狄时,就在处患难、夷狄上学存此天理;至于作止、语默,无处不然,随他发见处,即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这便是『博学之于文』,便是『约礼』的功夫。『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


许舜屏云:“以‘精一’二字释博约之道,是直随时随地无一而非,即无一而非知之所存也。”


[译文]

徐爱问:“先生将‘博文’  当作是‘约礼’的功夫,对此我加以深思但还不是很明白,因此向先生请教,请您帮我讲一讲”

先生说:“‘礼’即是‘理’,‘理’表现出来就是‘文’,‘文’中隐藏看不见的就是‘理’,‘礼’、‘理’其实是一回事。所谓‘约礼’便是让心精纯到纯乎天理。而要做到让心纯乎天理,就须要把功夫下在‘理’表现出来的地方。比如表现在侍奉双亲上,就要在侍奉双亲上学着存养天理;表现在侍奉君王上,就要在侍奉君王上学着存养天理;表现在身处富贵贫贱上时,就富贵贫贱上学着存养天理;无论行动还是静止、说话还是沉默,随时随地都不能忘了存养天理,无不如此。这就是‘博学之于文’,在‘文’中求‘博’也就是‘约礼’的功夫。‘博文’就是‘惟精’,就是要在万事万物上广泛地学习存养天理,而目的就是求得至精至纯。‘约礼’就是‘惟一’,就是用礼来约束人与天理的统一,而天理只有一个。”


释疑:

“礼”即是“理”,就是天理的表现。世间之道显现出来就是文,隐藏于内就是理,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博学于文,也就是在事事物物上格,在心念发动的时候格去不正之心。约之以礼,也就是致知,格物的功夫到了,自然良知明澈。

惟精,在事事物物上钻研,做任何事都格正自己的心。惟精的功夫到了,自然达到惟一的境界,然后可以“允执厥中”,时时刻刻都可以行中庸之道,“从心所欲不逾矩”。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博学于文和约之以礼是一回事。博学于文就是以可见的来修炼不可见的,可见的是经验,就是我们的视听言动,行卧做默,修的是什么呢?是那不可见的超验的心体。

先生的特点就是打并为一,只是一个,分开来说是博学,是约礼,其实博学跟约礼是一个。博学是在看得见的地方做功夫,功夫和本体又是一致的,你在看得见的这个地方做的功夫养育的就是那个天理的本体。他说博学于文就是惟精,约礼就是惟一,“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你博学于文的过程当中,你锤炼的是心,精纯不杂,没有行气之私,所以在博文的过程,处夷狄处患难,事君事父,这个过程就是存天理去人欲。约礼就是惟一,就是一于天理,博文是功夫,约礼是本体,惟精是功夫,惟一是本体。虽然话重复,但原理是一个。


净心斋笔录

2023年3月17日


附注:

②语本《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索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人而不自得焉。”(第十四章)


③夷狄。《中庸》第十四章云:“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