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传统节日的保护仅仅是纸上谈兵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现行的传统节日,早在距今两千年前就已经定型。这些节日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同时也影响到了亚洲邻国及世界各华人圈,它既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同时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近十余年来,西方文化不断渗透,“洋节”泛滥,加之国人对自己的传统节日不够重视、宣传措施不当、舆论传播不奏效等,中华传统节日的生存和传承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一是外来节日和现代节庆的冲击越来越大。近年来,西方节日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在中国人求新猎奇本性的支配下,西方民族传统节日越来越火爆。同时,在中国市场上还兴起了一批现代节庆。现代节庆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各城市、地区和企业根据各自的资源和实际情况,人为策划举办的带有浓郁地方民族文化色彩的现代节庆活动。较为成功的如青岛的国际啤酒节、潍坊风筝节、杭州国际动漫节,以及一连串的造物节如双十一、双十二天猫抢购节,“618”年中大促等等。现代节庆以其时尚感、流行性迅速占领市场。作为“文化+”经济的典型产物,现代节庆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成功的现代节庆已成为城市名片和宣传窗口,适应了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但从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来看,现代节庆的盛况造成了“喜忧参半”的局面。

    二是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同质化严重。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类型多样、数量庞大,56个民族各有其独特的民族节日文化,即使共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由于各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庆祝方式和禁忌习俗。目前,民族传统节日的开发千篇一律,没有节日就编造节日,西方节日的二次改造,过分追求商业化,导致了节日的庸俗化。这样造出来的节日,同质化现象严重,包括内容、主题、节目形式等,缺乏独特性、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需求,前期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例如“梨花节”,我国有几十个之多,仅四川省就有3个县举办,既没有新意,也很难形成品牌效应。

三是创新性不足,形式落后老套。传统节日的发展离不开与时代的融合。人们寻求传统节日的创新,根本原因在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谋求更好的发展。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这是最大的竞争优势。但也因为如此,大多年轻人已经不喜欢过传统节日,这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障碍。越是传统的,越难以创新。人们对传统节日已形成根深蒂固的观念,稍加变动便会令人不适。因此,目前对民族传统节日的继承、开发还停留在老套的方式上,缺乏创意,难以令大众接受。

    目前,民族传统节日开发的一个瓶颈,便是群众对于主要的民族传统节日失去了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因此,如何打破传统印象的束缚,便成了开发过程中的重难点。通过这种方式,拉近民族传统节日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让群众在深入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以前不了解的历史文化,实现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统一。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在现代社会的土壤中进_步 生根发芽,重获新生。

    四是当代快节奏的生活和人们“怕麻烦、图省事”思想的冲击。目前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口众多,社会竞争压力大,忙碌的工作加快了人们的步伐。人们的生活快节奏化、碎片化,真正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少。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人们更倾向于简单的生活模式,而传统节日活动的复杂程序、繁文缛节恰与其背道而驰,因而人们寻求各种方式简化节日内容。春节年夜饭直接预订餐厅,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只有个别少数民族地区还举办,元宵节踩高跷习俗仅残留在少数农村地区……简化的生活方式是造成当下民族传统节日失传、“变味”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此,建议

    一是要坚持保护在先的原则,在保护中合理开发。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展现了坚定、乐观、自信、自强的个性特点和健康心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同时,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要坚持以保护为基础,在保护中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保护是开发的必要前提,开发是保护的必然结果,对中国传统节日要做到保护式的开发。再者,保护与开发并非矛盾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传统节日只有得到了较好的保护,通过一系列传统习俗展示其特有的魅力,才能对其进行个性化定制开发,以吸引大批消费者。丰富多样的节日文化资源是节日产业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产业的崛起和发展,都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文化产业的崛起与发展同样离不开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而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成功的开发又会进一步推动传统节日的保护。一方面,开发的收入为保护传承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为使用新技术、新的保护手段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其注入时代精神与新鲜血液,扩大传统节日文化的影响力,使其不断与时俱进,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从而永葆生机与活力。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当代人必须尊重与正视,努力保留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素的根本内涵与特有魅力。在开发过程中,要保留精髓与灵魂,避免偏离扭曲,避免以低级娱乐方式进行宣传。

    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创新式宣传。眼下是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媒体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报刊杂志等,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与追捧。新媒体的即时性、海量性与交互性、共享性,使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群众中普及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必须摆脱传统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育,采用互动性、体验式和寓教于乐的策略,调动大众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开设微信公众号,定期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的趣味知识;拍摄微视频、纪录片普及基本常识;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重点网站要 造网上节日宣传教育平台;中央台、地方台勇挑重担,把推广民族传统节日作为重要任务,多角度、多侧面报道,形成全社会关注和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自觉性。

    三是与现代科技融合,提高新颖性。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代表了先进、前沿、时尚、流行的元素,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节日要永葆生机,必须革故鼎新,吸收与融合当代文化元素。如果传统节日文化故步自封,就很难吸引大众的关注。可借助VR、AR技术,创造一种接近真实的虚拟环境,让民众身临其境体验古代民族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打破群众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刻板印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是适当简化,“洋为中用”,增强休闲性、娱乐性。为了适应当代快节奏的碎片化生活,传统节日应进行适当的简化形式,保留核心习俗,去除不必要的仪式。现代人最注重“乐”,在节日里放下繁重的工作,逃离社会压力,与亲朋好友一起欢庆佳节。西方传统节日追寻“乐”如墨西哥亡灵节,虽是对逝者的追忆,但不同于中国清明的悲痛、凄凉,而是以狂欢的形式,歌舞盛宴、通宵达旦、大鱼大肉、游行畅饮,体现了墨西哥人对待死亡的豁达态度,也正因其欢快轻松、娱乐休闲的习俗和纪念方式适应了社会的需求,才得以火爆流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让传统节日的保护仅仅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