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自我生命和外部世界保持一点困惑,我以为是维持工作与生活饱满状态的最佳法门。
正文/西铭
面对自我生命和外部世界保持一点困惑,我以为是维持工作与生活饱满状态的最佳法门。然而翻转电台的李厚辰提出一个悲悯的观点:面对现实,大家都几乎博学到不可能读书了——因为没有困惑。
这话我初听来觉得勉强。你看,我自己才二十多岁,正处于人一生中最跌宕、也最受冲击的阶段,自然就会有一种近乎执着的困惑,那就是我如何突破而求生存,我如何选择未来的道路。
按理说这个困惑算十分巨大。可要是以言行反推,李厚辰的观点又能不偏不倚地安在我身上。
二十多岁,无非是步入社会,工作,学习,考试,攒钱,结婚,生子。结婚生子的节奏已然与旧时代不同,略微往后延迟一点也无妨。除此之外,以上的所有事项谁都无法免俗。残酷地说,要寻得社会的认可,必得自己活得体面,体面的重要前提,即是经济基础的夯实。
所有的年轻人都明白这条路径。如何体面地活,可学、可借鉴的案例也很多。所以你看,就等于没有了困惑。如若这种困惑强烈一些,那就会是每日三省其身、时刻保持奋进的状态。
实际上,大家对所有扑面而来的现实全盘接受,有的按部就班,有的得过且过,有的自哀自怜,左突右闯的反倒是少数。
所以几乎可以断言,大部分如我这般的年轻人都没有困惑。困惑的产生由目标决定,目标的存在由信念决定。没有信念,也谈不上困惑。
那么,赚钱算不算信念呢。这信念让人保持勤奋,从单纯的促进个人的角度来看,称得上信念,但不在这次的讨论范围。李厚辰认为现代人没有困惑,因此也不会去读书,具体是指“理论书籍”。
在各类鸡汤、成功学大张旗鼓的渲染与鼓吹下,现代人的读书问题相比多年前有所好转,很多人逐渐将读书化作日常生活的习惯。这类书是什么书呢?除了大谈人生道理的畅销书,也就是小说、散文之类,近年来又兴起读心理学、经济学,高端一些了,实际也是按图索骥、照着他人给的书单来,并不是成体系地读。
为什么要强调“成体系”地读呢。这是因为,若想纾解某一领域的疑虑或困惑,必得诚恳地依次读完该领域的经典书籍,虽然还不能保证获得最终答案。小的困惑大概一两本书足以应付,大的困惑在卷帙浩繁之中穷极一生怕也无法彻悟。
这一点,我的感触可谓极深。2019年读的书没有整理,暂且列出今年上半年的已读书籍:历史类三本(主题差得很远),人文社科类一本,小说类六本,自传类一本,经济类两本,散文类一本。
你看,都是随心所欲、毫无方向地读,不是说围绕某个问题,然后专注某个领域地来读。这般读书,丰富生活、增长见识是足够的了,可对于解决所谓“二十多岁的困惑”几乎没有增益。
去年阅读效果比较糟糕的一本是《利维坦》,同样是某位名家鼎力推荐的书,应是两年以前列入书单,最后寻来,勉强读了大半,将后面关于宗教的几章全部丢弃。这也算“读过了”。
我疑心过去三四年我在排解迷茫这件事上收效如此微薄,这样的读书方式是该承担很大责任的。
李厚辰还认为,在这个市场化时代,严肃阅读还受到两个方面的侵袭(原话非如此,是我个人总结)。一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娱乐方式,二是琳琅满目的对于情感、经济、公共生活甚至生命意义的文章说教。
其一。
娱乐放松与学习思考需要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网络在最大程度上打破了两者的界限。例如,一个人可以于前一秒钟在某个新闻平台上对社会不公表达控诉与愤懑,后一秒钟就无缝衔接到另外的娱乐平台上的搞怪内容,并且丝毫不会意识到其中是否产生一种割裂的形态。
其二。
情感生活、经济生活、公共生活以及生命意义,大致可以将之视为人们最为关心的四类问题。这四类问题在市场上没有答案吗。恰恰相反,值得警惕的就是所谓的答案和解释太多了。随便关注几个情感号、几个时政号、几个财经号,便能够以最低成本获得关于以上所有问题的基本解答逻辑。爱情观、价值观、财富观、人生观、世界观,籍此完整地建立起来,并在它们建成竣工的那一刹那,形成一道最严密的封锁线,拒绝一切与之相悖的结论或观点。
这产生的结果是,我们能够与他人侃侃而谈了。用“乌合之众”解释网络上发生的一切现象,用“阶层固化”解释社会上发生的一切矛盾,用“存在即合理”来解释一切自己无法解释的奇异。
既然如此,理论书籍就失去了其吸引力。“无非是遣词造句厉害一点罢了,观点还是那些观点。”
我曾在年初的一篇文章《文章读得够多的了,然后呢?》写到:
“我惊奇地发现,即便仍然保持着学习和补充,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思维将垒起一堵越来越高的墙,不轻易信奉什么东西,但一旦相信了,就无法轻易改变。就像一个守卫城堡、但心存私心的士兵,将同仁放进城去,将异己拒之门外。因此意见领袖的产生绝不仅仅是领袖本身的魅力所致,更多的反而是信徒或拥趸们思维逐渐固化的结果。”
知识与观点也分一手和二手,其差别我认为即在于此。
不得不承认,我自己也“翻过车”。比如关注了很久的公众号(其文读着“酣畅淋漓”、且让人有种“知识的获得感”)。后来听说了别人的批判,再多方佐证,才发现这个公众号有的是胡编乱造、哗众取宠的内容。
由此可见,通过“二手”的渠道来解决困惑,难免会不留神掉入自欺欺人、固步自封的陷阱。
由此可见,大部分以为的自己“没有困惑”,其实仅仅有着一类细究下来很不牢靠的观点在勉强支持。
那么,如何激发困惑?各人境况不同,方式多种多样。李厚辰简单提到的有阅读名人传记。有个比较,看看伟大何以称之为伟大,再联系自己的现实,大概能产生一点困惑吧。
为人解决困惑的大有人在,只不过多少存在利益的牵绊;帮助他人明确困惑,发生困惑的,却很少。我有幸在过去五年遇到两位,但是很遗憾,这么长时间内没有把获得的困惑坚持研究下去。
面对现实,我们没有困惑了吗?如你所见,题目就是一个困惑,为解决这个困惑的求索行动也正是这篇小文诞生的初衷。细想想来,怪有意思。是不是也算对自己的严肃声明呢?
弗里德曼在他的《自由选择》里讲过一段话,我拿来作个结尾:
“谁要是在一个晚上(或甚至十个晚上,每晚一小时)就被人所说服,那他肯定不是真的被说服;他会因为同另外一个持相反意见的人相处一夕而改变看法。唯一真正能说服你的人是你自己。闲来无事,你得在心理翻来覆去地琢磨关键所在、仔细推敲凭据所依,方能历久而将偏见转化为信念。”
祝各位早日寻到困惑,自此变得鲜活一点。
完。
边走边写的
西铭
2020.06.26
顺便问:
你最近读的理论书籍是什么呢?
随便看:
唏嘘哉我的“废青年代”
文章读得够多的了,然后呢?
作者西铭,一个边走边写的青年,自诩理性乐观派,却不免偶尔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