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死不如赖活着

昨天一时兴起,在略显平淡的生活里,看完了余华的《活着》。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早在N年前,我就知道了。但是几乎都是从别人的口中得到的答案。最后我归纳出了两个关键词“都死了”和“就一个人活着”。在通俗的关键词影响下,以至于我一直不敢去读这本书,连电影都不曾看过。

尽管,接连搬过几次家的我,也买过好几本正版的《活着》,可我就是没有勇气读。每次都是读完自序,就合上了。

生来并不胆小的我,可以看着血腥惊悚的恐怖戏剧津津乐道,却害怕看这过于真实的悲剧。我想大多数人也会和我一样,一旦入了悲情的故事,人就会恍恍惚惚好长一段时间。现在的我就是这样的状态。记得小时候,读起红楼梦,总是会在看完书后的末了,拭着眼角的泪,一别多日也依旧活在书里。

可就在昨天,我也终于忍不住,要去读这部经典了。

故事从一头老牛和一个老头开始。牛老了是要被宰的,就像有庆每日来回奔波五十里路养的羊一样,只要人没了粮食,它们就是众人排队哄抢的食物。而那个老头,尽管有着几乎我不能理解的一生遭遇,也终究让我明白了为了活着而活着的定义。

从福贵父亲头一歪死在粪缸旁,我就知道泪目一定会接踵而至。紧接着,福贵母亲也病倒了,那个裹着小脚的踉跄女人,也是多少现实为人母的写照?紧接着的南下打仗,炮火中的抢食、冻死的几千员在疼痛中的伤兵,让我不禁感叹到了造化弄人下的人命,就如同蝼蚁一般。

再然后,凤霞哑了、有庆又因为抽血过多死了,家珍又得了软骨病,在闹着饥荒的年代,他们就这么坚挺的活着。读到这时,我倒觉得作者好过分,为什么?要让悲剧一个接一个的上演,还出现在同样一个人的身上。果然没让我失望,凤霞难产死了,家珍也死了,就连二喜也被水泥板压死了,这还不够,连苦命的苦根也因为吃多了豆子撑死了。读到这时我懂了,在那样活命都难时代下,死个人又算的了什么?或许这就是余华想告诉我们的现实。

记得儿时,奶奶经常会跟我说起她和爷爷搞合作社时遭的苦。种田、插秧,挖河道修马路,哪一件都是现实。渐渐我也明白吃树皮刨野菜并不是个笑话。

但是这个我认为玩笑的事情,也直到我读完了《活着》才真正被当作现实。

整本书,描写死亡时,都是一笔带过,简短无比,却又着实厚重。

  说实话,我不喜欢福贵,按照现在的思维方式,我觉得他从始至终都没能为了这个家争取过什么。除了从戒赌归田,就再没有长进过。所以他的遭遇也并非偶然,从始至终,他都只是迂腐、平静的活着。

他被世道玩坏了,他不知道能做什么?就像龙二和春生一样,争取了又能怎么样?只有认命才能活得更久。

所以福贵就这么活着,而克死了他身边所有的人。从细节上不难看出,他的家庭悲剧也不仅仅全都归结于那个畸形的年代。

如果他不爱赌,他也不会败光家当气死徐老爷,如果他不去多管闲事也不会被充军,他的凤霞也不会聋哑,还能送他的娘最后一程。如果他稍微用心点照料苦根,苦根也不会噎死。

  事到如今我佩服福贵做和尚的心态,居然能在百年后依旧平静的活着。让他能在别人面前云淡风轻的说着自己的这段遭遇。

如果说充军前,福贵是为了妻儿老小活着,那在祖孙四代人都被他亲手葬送后,他又是为了什么活着呢?与其说是佛系的返璞归真,倒不如说福贵从始至终都是只为自己。

或许,为了活而活,也本就是反应一个最真实的人性吧。

好死不如赖活着,被这本书诠释的特别好 。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死不如赖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