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好几年都没吃过我妈做的饭了,不知道为什么,尤其是这一天更想我妈做的红烧狮子头了。”
因为经济限制,出国后Kelly几乎没有回过家。每年放假后都留在当地做兼职或者实习。今年是她在国外的最后一年,应该也是一个人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了。
“我要在春节前一天关闭朋友圈,闭着眼睛都知道第二天的朋友圈肯定都在晒妈妈的菜和全家福,我假装自己看不到,假装自己忘了这一天是中国的春节。
可是就像喜马拉雅山的猴子一样,每当我要点石成金的时候,脑子里都会出现喜马拉雅山的猴子,所以每次以为我忘记了,觉得这么多年自己一个人已经习惯了、麻木了,可是我所有的行为都在证明我害怕一个人过节,尤其是春节。”
“你可以给家打个电话,听听爸妈的声音应该会好点儿吧?”我安慰Kelly,希望能想到办法让她减少想家的情怀。
“刚开始那一年,我也是这样想的,打个电话可能会好点。可是一看到他们的脸听着他们的声音我就绷不住了。挂了电话整个脑子都是他们的声音,都是别家团圆的画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开始哭。后来就不敢打电话了,发个短信送些祝福就当是善待自己了。”
后来我才知道,能让她减少思念情绪的最好方法,就只有回家了。
“小时候一年中最期待的就是春节这一天,除了有新的玩具和红包收之外,好像过了这一天父母就可以减少在我生活中指手画脚的权利,可是真的长大后反倒害怕过春节了。”
堂哥出国后的第一个春节没有回家,和奶奶视频的时候我在旁边做转述,快九十岁的老人这两年突然耳鸣得厉害,只是盯着屏幕自说自话:看你瘦的,在国外多吃点,有什么想吃的给你爸打电话让他给你寄去,你一个人出国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不要生病,记得多给奶奶打电话......
堂哥在那边一个劲儿地点头应和着,最后只让我转述了一句:奶奶,您也一定要注意身体,我下次回去看您。
挂了电话,他跟我聊天:小时候盼着自己长大,那时候只知道自己会长大,却不知道他们会变老。你看看奶奶现在的样子,过年这天我都不能陪在身边,真的觉得自己太不孝顺了。
“没事的,她肯定想你陪在身边,可是更想让你先读完书,等你读完回国后就能天天陪在她身边了,到时候她肯定特别开心。”相比不能照顾奶奶的自责,一个人在几千里外的异国过春节更多的是孤独吧。
“我只希望明年春节的时候能亲自给奶奶敬杯茶,亲口祝她身体健康。希望时间过得再慢一点,等我回国后,让我再陪奶奶多过几个春节。”
“春节就是每一年的定时闹钟,凌晨时钟敲醒的那一刻我就18了,成年礼我要留给自己一个不一样的纪念。”
出国后的第一个春节,18岁的Rita没有买回家的机票,而是买了欧洲游的机票。
“我妈觉得不放心,她说春节就是要一家人过才能叫节,本来中秋就不回去了春节再不回去一家人一年都没有个团员的日子,可是我爸还挺支持的,他说注意安全随时联系就好。”Rita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被妈妈责备了一番。
“春节可能就是给团圆一个名义的仪式,但是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聚会收礼刷红包的方式只能让这个仪式显得单调无聊。
对我来说,春节更是一个成长的仪式,是对去年的成长总结,今年计划清单的开始。既然已经在国外了,那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做想做的事情。至于吃饭聚会庆祝这类的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耽误的。”
所以在春节这天,朋友圈里到处都是各家饭菜和全家福的时候,Rita在忙着跟各地的名胜古迹合照,在整理分享自己的一路奇遇。
“如果说这一天只是一个仪式,那我想让自己的仪式和别人有点不一样。”
长大后的我们不会对节日再有过多的期待,不会在超市看到新出的玩具和仙女棒挪不开脚,不会在除夕夜盯着明天要穿的新衣服兴奋得不想睡觉,不会再和小伙伴比谁收到的红包大。
我们开始厌倦并逃避所谓的节日聚会,一场饭局莫名成了“比孩子”的竞技场,而我们就是这场竞赛的牺牲品,节日对我们来说只是在不同的日期和不同场所看手机。
可是我们对春节的仪式感仍会有期待,我们会期待那个包了硬币的饺子会给谁带来好运,我们会期待以后的春节仍然有机会再给爷爷奶奶敬茶,我们期待全家福增加的家庭成员。
一到节日,我们会被思念的情绪拉扯到关于“家”的回忆,妈妈做的一道红烧肉,爸爸的一句“想你了”都能让我们从一个在异国他乡独自拿着刀枪剑戟死扛到底的战斗士哭成一个泪人。
中国人有种与生俱来的恋家情怀,每每节日,我们想念的不是那一座房子,而是一屋子的灯光,是团团圆圆的其乐融融,是甜甜蜜蜜的相依相偎,是打开房门的欢歌笑语,是在艰难时的共同担当,是远方的亲人的期盼和祝福还有那一屋子的欢乐和守候。
家有一种自然的稳定,它朝我们而来的姿态,仿佛是来拯救我们,但它什么也没做,而是露出嘲笑的样子后退了,好像在昭示着这世界便是如此。
而我们在世上的时间、一切的可能、所有复杂问题和心血来潮的冲动,都在这一小片沙滩上化为乌有,然后往后退去,回到空荡荡的家,我们正是从这个家中鼓起勇气,带着不明所以的力量,独自出发。
如果这个春节,正在留学的你欠了爸妈一个拥抱,欠了爷爷一盘棋,欠了奶奶一场戏曲,下次回家的时候记得双倍还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