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他变了,还是你变了
婚姻有时候真是一门玄学,猜得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尾。
朋友关关最近陷入了极大的抑郁情绪里,最严重的时候她会深夜坐到客厅里偷偷哭泣。空洞的黑夜,诉说着她的生无可恋。
即便如此痛苦,也不能跟老公说。用她的话说,她痛苦的根源,几乎都是老公带来的。
她说,那时她相亲遇到现在的老公,最大的感受就是踏实,这个男人能给她包容与关爱。虽然不善言辞,但是对她很好,总是哄着她,能做她的避风港。
老公也觉得她很大气爽朗,没有扭扭捏捏唠唠叨叨的那种“市井气”。
带着对彼此的欣赏,他们走进了婚姻殿堂。这是故事的开头,却不是生活的结尾。
据她所说,结婚不到三年,老公变了太多。以前她一生气老公就哄着,现在她一生气就自己上旁边气去吧,人家还得安静玩手机呢。至于体贴关心那一套,根本就不存在了。两个人能不吵架说会话,就已经是万幸。
她老公也说她变了,变得像个“妇女”,浑身怨气,总是唠叨。
当社会节奏变快,七年之痒变成三年之痒。褪去了热恋时候的模样,婚姻的帷幕才刚刚打开。
很多人都会觉得,是伴侣变了,“到手”之后就不珍惜了。
事实是,伴侣性格深处的东西没有变,只是我们之前没有发现。随着相处加深,就要以真实面貌相处。越往下越现实,越往下越冰冷,越往下你越发现这个人可能没有你想象的可爱。并不是这个人的人品性格变了,而是你更加认识真实的他了。
或者是生活的重心变了,男人在婚后重心放在事业上,女人的重心放在家庭上。男人需要女人的支撑感,女人需要比婚前更多的安全感,需求的差异,也让夫妻双方觉得对方“变了”。
亲密关系中的“变”,不是对彼此的厌倦,而是对彼此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及面对人生新体验的一种适应。
2.
关系到了深处,大家都是孩子
我们常说,伴侣是自己的“另一半”,似乎我们的“残缺”,是需要“另一半”来治愈的。
的确,人在寻找伴侣的时候,是带着理想父母原型去寻找的。最终的伴侣,身上一定有我们对理想父母期待的样子。
从父母身上没有得到的爱,我们期待从伴侣身上得到。与此同时,我们对父母的不满,也会投射到伴侣身上。
最初的时候,伴侣愿意给我们扮演父母,无条件地包容与接纳。但是,时间久了,伴侣却没有义务做我们的“医生”。
伊能静在一次采访中说过,当我遇到一个可靠的人的时候,就像抓住了一个浮木,我希望他把我所有原生家庭的痛苦解决掉。
在婚姻中,大家可能都伴随着“问题”,可谁的存在也不是专门给另一个人处理问题的。
恋爱初期,我们是恋人。恋爱到了后期,我们会把伴侣当成治愈我们的咨询师,把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移情到伴侣身上。
我的老公经常说我的一个“毛病”,就是明明是我做错了事,可我却比他还生气,还愤怒。
比如由于我丢三落四导致出门没带车钥匙,都已经到了地下车库,还要返回去拿钥匙。
这个时候,我会比他更生气。虽然他已经嘱咐我带好钥匙了,可我却要反过来说他:你明知道我爱丢东西,还让我拿,这要怪你好不好。
直到他说了很多次之后,我才开始反思我的“毛病”。小时候,我一做错事情,我妈总会第一时间指责,难听的话,冷漠的表情让当时尚小的我非常害怕。
结婚之后,我把这种恐惧投射到老公身上,我怕他指责我,怕他语言难听表情冷漠。于是,我就只能“先下手为强”,我先指责他,先攻击他,以期待他能给我足够的接纳,治愈我曾经的恐惧。
与其说现在的我“变得”歇斯底里,不如说真实的我就是这样。
所谓“她变了”或者“他变了”,只是我们以更加真实的面目相处了。
婚姻之所以亮起红灯,是我们都像孩子一样真实地索取,期待伴侣当我们的治愈者。
伴侣愿意妥协改变,那是爱。我们不能让伴侣一直妥协改变,这也是爱。
3.
伴侣变得“糟糕”,只是一种逃避
大家都想在婚姻里避风,谁去当“港”呢?
热恋的时候,荷尔蒙和肾上腺素助力,大家争着抢着当“港”。激情褪去,生活趋于平淡,大家都有累的时候,谁又愿意一直坚挺着给别人遮风挡雨呢。
当一个人自我催眠,觉得伴侣必须像婚前一样好,他们一直是自己的避风港时,就看不到婚姻的风雨,也看不到伴侣不够好的一面。
直到有一天,从梦中醒来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时候,就只能给伴侣下一个结论——她/他变了。
亲密关系出了问题后,男人的应对方式往往是逃避,比如出去喝酒,很晚回家,沉溺手机或游戏。
就像低等动物遇到危险的时候,选择静止不动、把头钻进沙滩里,或者逃跑的应对方式一样。
男人的这种处理方式,是让自己在关系中“跑掉”“死去”。
而这种方式,无疑会激怒女人,独自一个人对着“死去”的关系更加愤怒。
每个人逃避问题的方式都不同,有的人是拒绝沟通,宁愿感情消亡,与伴侣情感隔离。宁愿争吵也不面对真实情感,因为生气比心碎简单多了。
也有的人逃避的方式是唠叨抱怨,可抱怨无法解决问题,抱怨的本质是抱怨者让自己永远处于欲求不满的抱怨中。
所以从表面看来就是,大家都觉得对方变了,变懒变唠叨。其实是两个人都更加真实,又开始惧怕关系中的问题,于是开始以不同的方式逃避痛苦。
4.
人为什么会逃避,为什么不能用热恋时候的方式和对方相处呢?
因为很多事情,一次两次是情调是浪漫,一辈子可能太长。
伴侣一次两次把袜子乱丢,你可以跟他打情骂俏,说他是“小懒猪”,可是如果他一年要扔365次袜子,你可能就真的觉得他是头“猪”了。
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正面管教》中简·尼尔森博士指出,孩子的归属感和确认自己重要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做出四种偏差行为。
成年人在处理问题上,偶尔也会退行到孩子时期,和他们同样需要归属感以及确认自己重要性的感觉,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会出现这四种偏差:
引起注意(你看到我的渴望了吗)
权力斗争(为什么不按照我说的做)
报复心理(我痛苦就要给你制造痛苦)
自我放逐(对于这个家而言我不重要,我还是逃避吧)
这四个行为偏差,几乎是很多我们觉得伴侣“变了”的表现。伴侣变得唠叨,变得强势,变得消极,变得逃避。
他们不是故意变“坏”,只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已。
婚姻亮起红灯的时候,恰好是有转机的时候。
如果觉得伴侣变了,不如想想他们是不是有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想要得到一个从来不变的伴侣,恐怕只有捉住“唐僧”了。真实的伴侣,一定是让我们觉得一直在改变的。
只因我们彼此越来越真实,只因我们逃避痛苦,只因为我们“欲求不满”。
想要让红灯变绿,找到破局的机会,也恰好在这里寻求钥匙。
第一,有“病”得治。
我们自己的“病”,自己去解决。相信自己,曾经害怕的苦难,随着长大已经能够得到解决,只不过是我们不愿意再走出来。
就像3岁的孩子觉得西瓜很大,30岁就已经觉得轻而易举。
治好自己的“病”,别让现在的关系,还一直停留在过去的阴影中。
当你觉得自己无意识愤怒,当伴侣觉得你不可思议的时候,寻找压抑的来源,寻找似曾相识的恐惧。
wx:pp5621028
第二,有效沟通。
婚姻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冰山的碰撞。看起来事情很简单,实际上埋藏在水平面下方,期待、需求、感受,才是问题的关键。
只有找到与伴侣更多的联结点,让冰山下面的内容也能联结,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亲密关系》一书中提到,我们诚实回答8个问题,就能做到有效沟通。
我想要什么;
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我所表达的情绪,哪些是真实的;
我或者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这些情绪是怎么来的;
我该如何回应这种情绪;
情绪背后有哪些感受;
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受。
当你成为一个更为“健康”的自己,懂得经营一段良好的关系,也就不会在意伴侣是不是变了,是不是不爱你了。
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能理智决定是重新选择伴侣,还是在婚姻中继续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