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295天,13.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95天

原文阅读: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讲解: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混同流俗,小人只求和流俗混同而不和谐。”

启发思考: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就有了 “和” 字。“和” 字属形声字,甲骨文从 “龠”,形口吹排箫,声禾。“和” 字的本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引申意思为调合不同的东西达到和谐。“同”是混同、相同或等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论语》里的名句。孔子把“和” 与 “同” 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之一。

        君子对人真诚善意,如所见不同,会心平气和地说出来,但只为追求真理,相互规正帮助,并不是争夺利害。君子善于协调各种分歧的见解,并不盲目附和,这是和而不同。

        小人则不能正确对待分歧意见,只是追求表面的一致,别人说什么他都附和,其实是无原则的盲目附和,并未真正达成共识。小人一心谋利,貌似见解爱好都相同,关系非常亲近,但一到势利之处,则可能为争利而相谋害,这是同而不和。

        朱熹注说:“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君子作为“和”者,心胸坦荡,崇尚道义,既包容别人,又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小人作为“同”者,多追求私利,常偏袒勾结,而无海纳之心。

        “和而不同”不仅仅是良好的个人德性,是区别君子小人的行为标准,“和而不同” 的思想更是儒家和谐观中的核心内容,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而不同”体现在社会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方面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也是孔子贡献给世界的宝贵的思想精华。

        在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结构体系,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一种崇高而又现实的人生理想与社会模式,它就是 “和”,或曰 “和谐”。儒家文化把上下、内外的高度和谐作为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生活的最佳状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儒家和谐观是一种具有辩证精神和人文色彩的普遍和谐观。一则体现为“普通的和谐” 理念,包含差异、冲突、融合、整合四个不同要素。在儒家文化中,备受推崇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与己和乐、与人和处、与社会和融、与天地合德。二是体现为“社会和谐” 的理念。“和而不同” 也是一种伦理政治原则。孔子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于时代要求的理解,主张实现德治,构建等级有序、仁爱和谐的社会。

        “和而不同” 还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原则。“和”就是含着矛盾的统一,“同” 就是取消差异的苟同;“和” 是辩证的方法论,“同” 是形而上学的片面观。“和” 与 “同” 的重要区别在于原则性,“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原则性,承认事物是有差异性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且,在差异性统一的现实中,存在平衡性原则与等级性原则的问题,也就是中庸的问题。只有善于协调、统一各种不同分歧意见,才能形成新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

        冯友兰在 《中国现代哲学史》 中总结道:“在中国古典哲学中 ‘和’ 与 ‘同’ 不一样。‘同’ 不能容 ‘异’;‘和’ 不但能容 ‘异’,而且必须有 ‘异’,才能称其为 ‘和’。譬如一道好菜,必须把许多不同的味道调和起来,成为一种统一的、新的味道;一首好乐章,必须把许多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统一体。只有一种味道,一个声音,那是 ‘同’;各种味道,不同声音,配合起来,那是 ‘和’。”

      “和而不同” 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根源所在。“和而不同” 的价值理念体现了海纳百川、包容开放的精神,对于当今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建设 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依然是重要的基本原则。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事泰勒博士所指出的:“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295天,13.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