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昭襄王十九年的时候,中原大地,七国战场发生了一件过程很短暂,但是意义深远的事。秦、齐称帝,并且很快放弃帝号。
此事缘起秦国穰候魏冉,后来齐国在苏代的一番操作之下,放弃了帝号。而面对已经杀红了眼的诸侯各国,秦国也没办法独自面对贪婪的各国,称帝之事也就草草收场。
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虽然称帝风波过去了,但是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在《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十九年,两国称帝,然后各自去除帝位。然后记载了吕礼来归,齐国攻破宋国,宋国君主死在了魏国。
吕礼这个事之前说过,暂且不提,单单是齐国攻打宋国,这件事其实并不是发生在这一年,而是在两年之后,也就是在秦昭襄王二十一年的时候发生的这件事。
太史公之所以记载在这一年应该也是有原因的,个人觉得太史公将这两件事看做是一件事,或者说齐灭宋就是两国称帝的延续。
在苏代说服齐王放弃帝位的时候,抛出来的论调就是与其称帝成为诸侯国的眼中钉,远不如讨伐暴虐的宋国来的实在。这样就有了齐国讨伐宋国的契机,并且最终齐国把宋国给灭了。
在《田敬完世家》中记载,在齐湣王三十八年的时候,也就是两国称帝后的两年,同时也是齐国灭宋的那一年。就在灭宋之前,还记载了一段对话,是秦王与苏代之间的一场交锋。
秦昭襄王听说齐国要讨伐宋国,于是就恼火了,在寡人心中宋国的地位跟新城和阳晋是一样的。我跟你们齐国的将军韩聂还算是朋友,你们怎么能够进攻我喜爱的宋国呢?
此时出面应付秦王的就是那个到处乱跑的苏代,之所以是苏代出面,首先苏代是纵横家,游走在诸侯之间,左右天下大势本来就是拿手好戏。其次齐国攻打宋国这事本来就是苏代一手促成的,后续外交事宜交给他处理也算是理所当然。
苏代对秦王说,你那个朋友韩聂之所以攻打宋国,其实正是为了大王您着想,并且这件事对秦国也是有好处的。
秦王此时可能就在一脸懵逼的看着苏代表演。苏代一看这情形,有戏看来又忽悠住了,于是接着说道。
大王您想一下,齐国本来就算是比较强大了,如果再有宋国辅助,那么齐国在山东六国中必然是首屈一指,这样一来一直很齐国不对付的楚国,必然会瑟瑟发抖。
楚国要想避免齐国找他的麻烦,必然会向您秦国求助,如果秦国跟楚国进一步亲近,相对弱小魏国就会惶惶不可终日,到时候魏国还不是让秦国随意拿捏吗?
秦昭襄王当然也不好忽悠,你这么说的是挺好,但是齐国一直反复无常,一会合纵一会连横,这情况怎么让我放心,你说说是怎么回事?
然后苏代又是一顿长篇大论,把秦昭襄王一顿忽悠。总体就是说,三晋和楚国的人没有一个希望齐国和秦国联合的。这个天下大势就是,楚国和三晋联合就会对秦国和齐国形成威胁。如果秦国和齐国联合,就一定要谋算三晋和楚国。
在这种情况下,齐国要攻打宋国之后,必然会跟秦国寻求合作,如果不这样的话宋国一定不会同意的。到时候怎么决断,就看大王您了。
于是秦王就同意了齐国攻打宋国的计划,至此齐国的后顾之忧暂时就没了。因此这一年齐国就讨伐宋国,宋王逃跑了最终死在了魏国的温城。
这一年齐国作的妖并没有结束,齐国可能是打下宋国来之后,觉得自己很行了,顺手又占领了楚国淮水以北的土地,并且还入侵了三晋,打算吞并周室,也坐一下天子之位。齐湣王这一年可以说是一时风光无限,达到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有意思的是,齐灭宋这一战,在《田敬完世家》中记载的就是齐湣王虎躯一震,就把宋国收入囊中。
但是在《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的却是,齐国联合楚国和魏国一起瓜分了宋国。再反过来看一下齐国的作为,那真是不忍直视了。前一秒跟楚国和三晋还是盟友,后一秒说翻脸就翻脸。这可以作为教科书级别的翻脸教材了。
当年苏代说服齐湣王放弃帝号的时候,说是讨伐暴宋是一件顺应民心的好事。而在伐宋之前秦昭襄王却透露出自己对于宋国的喜爱,作为被害国的宋国,在整个被灭的过程中却没有丝毫发言权,作为一个弱国在浩浩汤汤的大势中只能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