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三

发展周期

      作者把发展过程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的循环周期。

    浪漫阶段是开始有所领悟的阶段。这一阶段面对若隐若现的大量内容,不知所措,却又异常兴奋。知识不受系统程序的支配,这里所说的系统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只是偶尔对认识的事实进行系统化分析,开始认识到它们之间若隐若现的联系。

      联系自己的教学经历,感觉自己正在经历浪漫阶段吧。

      工作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专业成长。一次偶然的学习,开始有意识地追求专业成长。从研读语文名师开始。当时,接触到一些专业成长方面的优秀者。惋惜自己荒废话很多时光。看到那些在专业成长方面遥遥领先者,很是惶惑。他们推荐的那些书籍,有很多自己都不知道,每当看到他们推荐的书,自己就会有一种焦虑,恨不能去读每一本他们推荐的书。可是那些书有的自己根本读不懂,有些是没有兴趣,自己能读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当时就处在这样一种焦虑之中。也许就像作者说的,就像孩子懵懵懂懂地面对大量的内容,不知所措,却又异常兴奋。不过我是面对大量需要读的书,充满了焦虑。

      后来认识到,读书其实也是一件私密的事情,就像吃饭、零食一样,别人喜欢吃的,自己并不一定喜欢,也不一定适合自己。同样,别人喜欢的书,适合别人的书,自己不一定喜欢,也不一定适合自己。自己起点太低,起步太晚,就开始慢慢静心读,读了一些杂书,也读语文名师。

      读了黄厚江老师、余映潮老师和王君老师。在读了这些语文名师之后,自己开始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思考。这算不算是看到一些事实之后,开始认识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开始浪漫的遐想?

      不过自己的认识还是非常粗浅的,所读的杂乱的书还没有形成体系。就像魏老师在《教师阅读地图》中所说的那样,对于专业领域而言,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自己只是杂乱地读了一些书,还没有形成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就像作者在这里说的,“这一阶段,知识不受系统程序的支配,这里所说的系统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自己对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也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更多的只是关注语文这门学科,关注语文课堂,语文课堂设计,语文理念等比较表面的一些东西,还没有触及课程、教育的核心。由于自己的局限,这时还不能够理解系统知识中的一些内容,像读杜威的《民主与教育》,不能读懂,也没有兴趣。现在读这本《教育的目的》也非常吃力。

      就自己语文教学的体会来说,感觉学生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也的确是在经历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的周期循环。

      作者说,“教育必须是对大脑中已经存在的纷繁复杂的骚动进行有序整理的过程。”“精确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知识之间的广泛关系居于次要地位,从属于系统阐述的准确性。这是文法和规则的阶段,包括语言的文法和科学的原理。在这个阶段,要使学生一点一点地接受一些特定的分析事实的方法。显然,如果没有前期浪漫阶段,精确阶段是不会有结果的:如果没有对这些事实广泛且普遍的模糊认识,那么之后的分析会变得毫无意义。”

      想想在阅读教学中,阅读理解有一定的规律,给学生讲阅读理解的规律,在七八九年级不同阶段讲,效果是不同的。在七八年级讲解阅读规矩律,远远没有给九年级学生讲解之后运用效果好。七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语文知识,这些知识也许不是系统的,是“纷繁复杂”的,有了这些“纷繁复杂”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讲解阅读规律,学生理解得很快,很快就能够运用。如果在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之初,就给学生讲解这些阅读规律,学生很不容易理解,也不会拿来运用。

    写作方面同样如此,比如给学生讲解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开头结尾的技巧,同样是在九年级进行系统复习的时候讲解效果最好。给七年级学生讲了之后,在当堂练习时,他们能够用讲解的方法去写,但是在自己平时作文中,往往很难把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作文中。的确就像作者说的“如果没有前期浪漫阶段,精确阶段是不会有结果的:如果没有对这些事实广泛且普遍的模糊认识,那么之后的分析会变得毫无意义。”有了丰富的积累,在积累基础上才能运用规律技巧。

      看来语文重视积累是非常有道理的。七八年级一定要重视语文积累,九年级一定要有提炼总结。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