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Bridge的原理及使用

-     JSBridge的起源    -

PhoneGap(Codova 的前身)作为 Hybrid 鼻祖框架,是一个开源的移动开发框架,允许你用标准的web技术-HTML5,CSS3和JavaScript做跨平台的Hybird WebUI开发,应该是最先被开发者广泛认知的 JSBridge 的应用场景。而对于 JSBridge 的应用在国内真正兴盛起来,则是因为杀手级应用微信的出现。

一、什么是JSBridge

JSBridge 是一种JS 实现的Bridge,连接着桥两端的 Native 和 H5。主要是给 JavaScript 提供调用 Native 功能的接口,让混合开发中的前端部分可以方便地使用 Native 的功能。简单来讲,它在APP 内方便地让Native 调用JS,JS 调用Native ,是双向通信的通道。JSBridge 主要提供了JS 调用Native 代码的能力,实现原生功能如查看本地相册、打开摄像头、指纹支付等。

既然是『简单来讲』,那么 JSBridge 的用途肯定不只『调用 Native 功能』这么简单宽泛。实际上,JSBridge 就像其名称中的『Bridge』的意义一样,是 Native 和非 Native 之间的桥梁,它的核心是 构建 Native 和非 Native 间消息通信的通道,而且是双向通信的通道。

双向通信的通道:

  • JS 向 Native 发送消息: 调用相关功能、通知 Native 当前 JS 的相关状态等。
  • Native 向 JS 发送消息: 回溯调用结果、消息推送、通知 JS 当前 Native 的状态等。
二、JSBridge 的实现原理

JavaScript 是运行在一个单独的 JS Context 中(例如,WebView 的 Webkit 引擎、JSCore)。由于这些 Context 与原生运行环境的天然隔离,我们可以将这种情况与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远程过程调用)通信进行类比,将 Native 与 JavaScript 的每次互相调用看做一次 RPC 调用。

在 JSBridge 的设计中,可以把前端看做 RPC 的客户端,把 Native 端看做 RPC 的服务器端,从而 JSBridge 要实现的主要逻辑就出现了:通信调用(Native 与 JS 通信) 和句柄解析调用。
 

三、JSBridge 的通信原理
1.JavaScript 调用 Native的方式
主要有两种:注入API 和 拦截URL SCHEME。
1.1 注入API

注入 API 方式的主要原理是,通过 WebView 提供的接口,向 JavaScript 的 Context(window)中注入对象或者方法,让 JavaScript 调用时,直接执行相应的 Native 代码逻辑,达到 JavaScript 调用 Native 的目的。


对于 iOS 的 WKWebView 可以用以下方式:
#import "WKWebViewController.h"
#import 

@interface WKWebViewController ()
@property (nonatomic, strong)WKWebView *webView;
@property (nonatomic, strong)UIButton *btn;

@end

@implementation WKWebViewController
- (void)viewDidLoad {
    [super viewDidLoad];
  
    [self initMedth];
}
- (void)initMedth {
    
    UIButton *btn = [UIButton buttonWithType:UIButtonTypeCustom];
    btn.frame = CGRectMake(90, 90, 190, 90);
    btn.backgroundColor = UIColor.redColor;
    [btn setTitleColor:UIColor.blackColor forState:UIControlStateNormal];
    [btn addTarget:self action:@selector(btnClick:) forControlEvents:UIControlEventTouchUpInside];
    [self.view addSubview:btn];
    self.btn = btn;
    //JSBridge
    WKUserContentController *userContentController = [WKUserContentController new];
    // 注入对象 js调用方法时,native对象可以捕获
   [userContentController addScriptMessageHandler:self name:@"jsToiOS"];
    WKWebViewConfiguration *configuration = [WKWebViewConfiguration new];
    configuration.preferences = [[WKPreferences alloc] init];
    configuration.preferences.javaScriptCanOpenWindowsAutomatically = YES;
//    configuration.preferences.javaScriptEnabled = YES;
    configuration.defaultWebpagePreferences.allowsContentJavaScript = YES;
    configuration.userContentController = userContentController;
    configuration.allowsInlineMediaPlayback = YES;
    configuration.mediaTypesRequiringUserActionForPlayback = WKAudiovisualMediaTypeNone;
    CGRect frame = CGRectMake(0, 200, self.view.bounds.size.width, self.view.bounds.size.height - 200);
    self.webView = [[WKWebView alloc] initWithFrame:frame configuration:configuration];
    self.webView.navigationDelegate = self;
    [self.view addSubview:self.webView];
}

#pragma mark - WKScriptMessageHandler
- (void)userContentController:(WKUserContentController *)userContentController didReceiveScriptMessage:(WKScriptMessage *)message {
    
    NSLog(@"massage: %@", message.body);
    
    if ([message.name caseInsensitiveCompare:@"jsToiOS"] == NSOrderedSame) {
        NSLog(@"后续OC处理");
        [self.btn setTitle:message.body[@"htmlBtn"] forState:UIControlStateNormal];
    }
}

web前端调用

function btnClick() {
  var token = "js_tokenString";
  var action = "loginSucceed";
  var htmlBtn = "点击了H5按钮";

  window.webkit.messageHandlers.jsToiOS.postMessage({action, token, htmlBtn});
 
  btn.innerHTML = "点击了"
}
1.2 拦截 URL SCHEME

解释一下 URL SCHEME:URL SCHEME 是一种类似于url的链接,是为了方便app直接互相调用设计的,形式和普通的 url 近似,主要区别是 protocol 和 host 一般是自定义的。

例如:
custemProtocol://custemHost/url?url=ymfe.tech,
protocol 是 custemProtocol,host 则是 custemHost。

拦截 URL SCHEME 的主要流程是:Web 端通过某种方式(例如 iframe.src)发送 URL Scheme 请求,之后 Native 拦截到请求并根据 URL SCHEME(包括所带的参数)进行相关操作。

在时间过程中,这种方式有一定的缺陷:

  • 使用 iframe.src 发送 URL SCHEME 会有 url 长度的隐患。

有些方案为了规避 url 长度隐患的缺陷,在 iOS 上采用了使用 Ajax 发送同域请求的方式,并将参数放到 head 或 body 里。这样,虽然规避了 url 长度的隐患,但是 WKWebView 并不支持这样的方式。

为什么选择 iframe.src 不选择 locaiton.href ?
因为如果通过 location.href 连续调用 Native,很容易丢失一些调用。

  • 创建请求,需要一定的耗时,比注入 API 的方式调用同样的功能,耗时会较长。

因此:JavaScript 调用 Native 推荐使用注入 API 的方式

2.Native 调用 JavaScript 的方式

相比于 JavaScript 调用 Native, Native 调用 JavaScript 较为简单,直接执行拼接好的 JavaScript 代码即可。

从外部调用 JavaScript 中的方法,因此 JavaScript 的方法必须在全局的 window 上。
对于 iOS 的 WKWebView,示例如下:

- (void)btnClick:(UIButton *)btn {
    
    NSString *str = @"addtext(\"点击了iOS按钮\");";
    [self.webView evaluateJavaScript:str completionHandler:^(id _Nullable, NSError * _Nullable error) {
        
    }];
}

web端接受Native消息

function addtext(value) {
    console.log(value)
    btn.innerHTML = value
    console.log('点击了!')
}
四、JSBridge 接口实现

从上面的剖析中,可以得知,JSBridge 的接口主要功能有两个:调用 Native(给 Native 发消息) 和 接被 Native 调用(接收 Native 消息)。因此,JSBridge 可以设计如下:

window.JSBridge = {
    // 调用 Native
    invoke: function(msg) {
        // 判断环境,获取不同的 nativeBridge
        nativeBridge.postMessage(msg);
    },
    receiveMessage: function(msg) {
        // 处理 msg
    }
};

在上面部分中,提到过 RPC 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 句柄解析调用 ,这点在 JSBridge 中体现为 句柄与功能对应关系。同时,我们将句柄抽象为 桥名(BridgeName),最终演化为一个 BridgeName 对应一个 Native 功能或者一类 Native 消息。基于此点,JSBridge 的实现可以优化为如下:

window.JSBridge = {
    // 调用 Native
    invoke: function(bridgeName, data) {
        // 判断环境,获取不同的 nativeBridge
        nativeBridge.postMessage({
            bridgeName: bridgeName,
            data: data || {}
        });
    },
    receiveMessage: function(msg) {
        var bridgeName = msg.bridgeName,
            data = msg.data || {};
        // 具体逻辑
    }
};

终极提问:消息都是单向的,那么调用 Native 功能时 Callback 怎么实现的?

对于 JSBridge 的 Callback ,其实就是 RPC 框架的回调机制。当然也可以用更简单的 JSONP 机制解释:

当发送 JSONP 请求时,url 参数里会有 callback 参数,其值是 当前页面唯一 的,而同时以此参数值为 key 将回调函数存到 window 上,随后,服务器返回 script 中,也会以此参数值作为句柄,调用相应的回调函数。

整体流程:

在 Native 端配合实现 JSBridge 的 JavaScript 调用 Native 逻辑也很简单,主要的代码逻辑是:接收到 JavaScript 消息 => 解析参数,拿到 bridgeName、data 和 callbackId => 根据 bridgeName 找到功能方法,以 data 为参数执行 => 执行返回值和 callbackId 一起回传前端。

Native调用 JavaScript 也同样简单,直接自动生成一个唯一的 ResponseId,并存储句柄,然后和 data 一起发送给前端即可。

五、JSBridge 的引用

对于 JSBridge 的引用,常用有如下两种方式,但各有利弊。

1.由 Native 端进行注入

注入方式和 Native 调用 JavaScript 类似,直接执行桥的全部代码。

它的优点是:

桥的版本很容易与 Native 保持一致,Native 端不用对不同版本的 JSBridge 进行兼容。

它的缺点是:

注入时机不确定,需要实现注入失败后重试的机制,保证注入的成功率,同时 JavaScript 端在调用接口时,需要优先判断 JSBridge 是否已经注入成功。

2.由 JavaScript 端引用

直接与 JavaScript 一起执行。

它的优点是:

JavaScript 端可以确定 JSBridge 的存在,直接调用即可。

它的缺点是:

如果桥的实现方式有更改,JSBridge 需要兼容多版本的 Native Bridge 或者 Native Bridge 兼容多版本的 JSBridge。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Flying0901」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yuzhengfei7/article/details/93468914

你可能感兴趣的:(bridge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