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值得庆祝的一年,我找到了两件至少能干十年的事情:一是做产品经理,二是写小说。产品经理偏向逻辑且务实,写小说偏向想象力且务虚,两件事可以并行不悖。其实这两件事有共通之处,都是挖掘人的需求,然后用相应的产品去满足需求,对我来说两者都是创造性的工作,是有意思的事业,点燃了心中久违的热望。所以2020年我的具体计划为:
一、从整体把握人性。主要方法是研读心理学和经济学书籍,重点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辅助方法是拓展社交圈子,交几个能线下聊天的朋友。
二、产品经理能力提升与实践。主要方法是阅读、实习、自己做产品。一年内至少把生日提醒这个功能完整的做出来。
三、虚构写作能力提升与实践。主要方法是阅读和尝试写。已有一个长篇大纲,仿照《苏菲的世界》来融合学习和写作。
四、非虚构写作能力提升与实践。没有什么具体计划,哲学之类的还是会看,文章随缘写。
2019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我为一段或许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的人生阶段画上了一个句号。
在更早的人生阶段,我很要强,事事争第一;脾气也不大好,严重自我中心。比方说写字作业,我一定要第一个完成,中午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出去玩,有一个同学在那偷偷写作业,就让我大发脾气,说了很多难听的话,淌了不少眼泪,回想起来还是挺尴尬的。童年时代爱憎分明,有铁到以为一辈子不会分开的哥们,也有打心底里讨厌的人,有些事想起来几近霸凌。比如我有一次学会了把很小的橡皮筋串在一起的方法,再把纸折叠一下,就可以架着弹出去,于是班上最胖的女生脖子上鼓起了一个“蚊子包”,因为大家都这么说。我当时也被整得有点迷糊了,现在想来是我的纸弹干的无疑。到了初中高中,我基本不会特别讨厌一个人,谁离我近我就和谁玩,而且玩得挺好。
回到正题。也许是在某个夏日的午后,我突然想到:为什么我要事事争第一呢?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新的人生起点。答案是,这仅仅是我的竞争本能而已(从更深层的心态来讲是一种完美主义,不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那么我何必服从我的本能?我是有自由意志的人,听命于本能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当然这个逻辑是我现在整理的,当时的情况是:我开始了一段本能地反抗本能的人生阶段。此后我花在睡觉、做白日梦、看小说、打游戏和思考怎么才能打更多游戏上的心思,恐怕要远超我花在学业上的心思。
然而,我并没有太排斥考试分数这个评价体系,高中作文里我也写过想要寻回童年早期那种竞争心态,来促使我奋发向上。用我今天掌握的话语来讲,就是找回高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这个东西能极大的影响人的行为。我最终还是理所当然的失败了,因为所有行动我都欲求一个意义,所有努力我都期待有它的价值。但是,我连什么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都还没弄明白,贸然发力岂不是南辕北辙?事实上,不断追问下去使我很快发现了人生的虚无和世界的荒诞,为了不使自己发疯,我选择找点有意思的事做来转移注意力。比如打游戏和看网文。
然而,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从未真正承认虚无主义。看李诞和马东在《十三邀》的访谈,我感到本能的厌恶,后来得知「人生不值得」这句话是李诞说的,我就特别想问问他,「那你怎么还不去死?」初三的时候我因为不用参加中考,拿了本《红楼梦》在那看,其实挺好看的,我还画了张人物关系图。但是看了二三十回后我忍不住先看了贾宝玉的结局,啥,出家当和尚?什么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你悟了个锤子你悟?遂弃书。
大概大二的时候我想到,人生没有意义,那么寻找意义就是人生的意义。
近来我发现,虚无主义本身对现代人就有非凡的意义:欲望太多,求而不得,就会有痛苦、焦虑、压力、孤独、不安全感等等。跟虚无主义打一场拉锯战至少能教会你:死生之外无大事。让你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所以我很多时候成绩很差,但是心态一直很好。高中英语老师说我是“永远不会得抑郁症的”,我不知道她怎么看出来的,但我觉得说得挺对。
还有一件事,我原以为我早就告别了完美主义和那种高成就动机。现在看来,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段人生倒是一种极致的完美主义和最高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评估的是一个人有一个目标,他去试图追求和达到这个目标的驱力,而极致的完美主义使我一定要先找到那个最值得追求的目标,其他的都先放一边。
幸运的是,我找到了。我逼自己去尝试了一些事情,我发现自己耐不住科研的寂寞,受不了宗教的控制,把编程当游戏,把游戏当消遣(但是我宁死不降);我体验了一见钟情的爱情(危险动作,请勿模仿),尝试了漫无边际的孤独;我像一个随机游走的酒鬼,企盼着找到自己的归宿。机缘巧合,我了解到了产品经理这个职业,这个故事以前讲过了。新故事是写小说这件事,这里就简单讲讲:
一直以来我有一个视野盲区,就是对艺术一窍不通,也不感兴趣。不得不说,这口锅我们的教育系统至少要背一半。初中、高中没有美术课也就罢了,这么多节语文课都没能向我传达文学的真谛,反而让人写些矫揉造作胡编乱造(中考)、不懂装懂牵强附会(高考)的文字。阅读理解也是狗屁不通,让人摸不着头脑。当然了,整个社会上弥漫的实用主义和科学崇拜风气,也打压了看似“无用”的艺术。
直到我实在闲来无事,备齐了笔墨纸砚开始练字,才叩开了艺术世界的大门。抛开文学,艺术是艺术家的创造,艺术家在表达,但不是用我们通常的表达手段——语言,每种艺术都有其对应的表达方式,书法里面的线条,绘画里面的色彩和构图,音乐里面的曲调和节奏,影视艺术里面的剧情、镜头语言、表演艺术和声音等等的融合,游戏里面的交互性、游戏性和影视艺术等等的融合。这里我们看到,文学具有某种特殊性:
一是文学和艺术很多时候是作为平行概念出现的,而不是艺术包含了文学。比如「文艺」指文学和艺术。而「文学艺术」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怪,也不常用。
二是文学所使用的表达手段通常是人人都掌握了的,除了诗歌。所以诗歌通常能接上「艺术」,说「诗歌艺术」并不违和。诗歌的表现形式在于韵律和节奏,接近于音乐,中国的古诗词很多就是可以唱的。
那么采用文字这种表达手段,会造成什么影响呢?一是文字意味着间接性,从表达到理解需要读者的加工,而其他艺术语言大都取消了这种间接性,直接进入了感官,马上可以品味。二是降低了门槛,扩大了受众。虽然其他艺术形式取消了间接性,但反而设立了门槛。如果欣赏者没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其实很难体味出更深的奥妙。三是文字传达的信息密度是很大的,不过并不绝对。特别是有些网文作者废话连篇或者卖弄文笔,其实屁用没有。
艺术的目的
下次再写。
文以载道?
也下次再写。
艺术世界和想象力世界的融合
在我看来,人有几种主要的、不同于动物的能力。一是理论理性,比如推理、计算。这点人类已经被计算机超越。二是实践理性,比如道德直觉、主体性、自由意志。三是想象力。粗略地说,对应了真、善、美的领域,在现代学科体系中具体化为科学、伦理学、艺术。这里存在很多问题,今天只说想象力世界和艺术世界的融合。
在传统艺术中,艺术作品也体现了艺术家的想象力,但限于表达手段,很多时候是在带着镣铐跳舞。所以现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是不断解放想象力,也不断拓宽艺术的疆域。比如著名的小便池和装在罐头里的屎,现在的美术馆里到处都是这种莫名其妙的艺术,但其实艺术家并不是想表达什么道理,传达什么理念,只是想说「看,我的想象力多么天马行空、肆无忌惮」。我们有时候和艺术家玩猜谜游戏,这个过程也成为了艺术的一部分。电子游戏被称第九艺术,也是因为给想象力提供了新的施展空间。
这里我想提一下中国的通俗文学发展。网络文学算不算文学?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同样是讲故事,只是印在了电子屏上,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的网文虽然成为了快消品,但也是想象力大幅解放的代表,准确把握人性需求,其实也并不容易。相对而言,网文的试错成本很低,经过市场筛选的IP进一步影视化、游戏化,有望为中国文化产业开辟一条成熟的路径。这是我在看《庆余年》的时候,想到以前一直没搞懂「一流的小说不一定能改编成一流的影视作品,二流的小说倒是能改编成一流的影视作品」,当年我看过《肖申克的救赎》小说,确实没什么意思,今天结合《庆余年》,小说文笔虽烂,故事却还有趣,正好拍电视剧,遂觉网文有很多可取之处。
再想到如果我来写小说怎样?前面讲过艺术的目的不是单纯取效,也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所以以自娱自乐为主,同时兼顾读者。我发现写小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会时刻留心生活,这是天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