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心的觉醒

      梁晓声老师的新书《觉醒》一出版,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看了。果然,这本书没让我失望。

封面


                    关于作者

      梁晓声,中国著名作家。他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曾经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兵团战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知青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无数素材和灵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父亲》等等作品,都是颇负盛名的佳作。

                    关于本书

      故事起源于文革时期。按作者的话说,这是一本知青小说。1975年,十三岁的陶姮与被打入“另册”的父母回到母亲的家乡劳改。她的外祖父是末代举人,曾是村里首富,为了给村里建学校,将大部分家产捐了出来。时代使然,这样的善人成了批斗中的“假善人”。陶姮一家三口不但被批斗,连外祖父的坟也被挖了,骨头被敲碎,扔进粪堆。批斗中,向他们发问的陶老师说,以前不动这坟,因为早料到了他们会被遣送回来,就是为了当众掘给他们看的。这样恶毒的话,让陶姮记住了仇人脸上的紫痣。

      后来,长期处于巨大压力中的陶姮记错了交学费的事,误以为已经交过自己和同学们的学费,又有同学为她作证,导致陶老师被扣上了“贪污犯”的罪名。这件事成了她心里的一个结。即使后来她去了美国,在美国当了大学教授,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也没有忘记这件事。直到三十五年后,她得知自己得了胃癌,想到的,是一定要回老家,对陶老师一家人忏悔。

      陶姮和洋丈夫回到她的家乡,经历了一系列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事件。从洋丈夫遭遇仙人跳,到路上遇到拿不到工钱、只能砍树卖钱抵工资的汉子们,再到耍官威和汉子们打起来、猎枪打中汉子的副县长……这些都是生活中并不罕见的事情,但是每一件都反映着我国的现实,带有我国的文化特色。

      虽然陶姮以前曾在国内生活多年,但是世事变迁,同时,她的思维也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对于变化后的家乡的一切,她都有些格格不入。她的洋丈夫更像是一个来看热闹的局外人,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的简单与这里的世故复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受托人王福至的带领下,陶姮和洋丈夫一起去陶老师女儿陶娟家道歉。不料,陶娟叫来所有沾亲带故的人,甚至包括陶娟的二舅爷(村里的党支委),把他们围堵在家里,又是撒泼又是打架,要讹他们五十八万七千美元。这个举动着实大胆,但是很现实。若不是受托人王福至在进门前得知陶姮身患绝症,他很可能在这场闹剧中,成为一个两头吃的人物。但是,好在他还有良心,在混乱中给派出所通风报信。要不是派出所的一帮人马及时赶到,这场闹剧真是不知该怎么收场。

      在派出所所长的口中,陶姮夫妇这趟了结私人恩怨的行程,惊动了县里、市里乃至省里的各级领导,这件事变成了一件任务。副所长的一番指责,看似是指责陶姮夫妇好心办坏事、考虑欠妥,又何尝不是在指责国人缺乏忏悔心呢?本来陶姮一家在文革中没少受到这些老一辈村民的折磨,但是这些村民可以把罪责推给文革,没有一丝忏悔的意思,还理直气壮地搞讹诈。即使他们被王福至说破这一点,也只是灰溜溜地离开,对陶姮没有表达任何歉意。陶姮想当然地以为中国农民是最善良的,也想当面对她表达歉意,到头来,也只是她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副所长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这一点。而副所长提到能让这些农民忏悔的是钱,忏悔要用钱来换。因为他们穷了几辈子,穷得没了多少志气。这真是一针见血!作者对我国的现实,尤其是农村的现实,实在是看得透彻!

      我不禁想起巴金先生曾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并且写了无数文章来忏悔。读了这本书,我更觉得巴金先生的想法是考虑到了国人的根性,很有意义。

      我认为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在于陶姮和丈夫去精神病院看望陶老师。陶老师的变化非常大,看起来像是一个全新的人,脸上的紫痣几乎看不见了,连陶姮都怀疑眼前的人是不是陶老师。这片紫痣,像是一个关于旧我的象征。陶老师内心的变化,也显现在紫痣的消失上。

去探望陶老师时的题词过程


      经过一系列颇有讽刺意味的摆拍和流程之后,陶姮终于可以和陶老师单独聊聊。对于陶姮的道歉,陶老师坚持认为她记错了,根本没有这回事。他的“伪记忆”理论和“那不是真的”,在陶姮看起来,很像是否认事实的精神病人。同时,陶老师的话听起来很高深,又往往很有逻辑,像是一个看透一切的高人,但是他的超脱,又不像是正常人,让陶姮怀疑他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病。

      陶老师虽然否认了陶姮诬陷他一事,却记挂着当年他对她的一家人造成的伤害,对她诚恳道歉。陶老师出于好心,想减轻她的内疚,才否认五十块钱的事,却让陶姮以为是他精神不正常。这是何等荒谬可笑啊!

      整个故事像是一本素描,每一页都是我国现实生活的缩影。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很不一样,但是,这种不同中也有相似。作者对农村的青年一代做了一个简略的描写和评述。和我们印象中吃苦耐劳的农民形象不同,农村的青年也主要是独生子女,在娇生惯养方面,和城市青年如出一辙。而这样的农村青年会给农村带来怎样的变化,作者通过陶老师的话,也给出了解答:他们对土地没有感情,向往城市,会将家和土地卖掉,在城市的边角生活。直到他们手里的钱花光,也成不了城里人,他们的后代也很难成为城里人。在大力推行城镇化的今天,这无疑是一个并不乐观却很客观的判断。

      整个故事里,只有一个常年生活在美国的女人陶姮,和身在精神病院的陶老师,是觉醒的忏悔者。其他人的麻木,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问题。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国的旧思想早就不适用了,但是摸索了近百年,新的思想文化规范还是没有立起来,这就导致本书中的故事一再上演。但愿随着物质文明的提升,国人的精神文明也能有所长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忏悔心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