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设计那些事(二)

按:加入007写作群,让自己的在写东西的时候可以有带一些仪式感的意味,假装有人响应的话,可能写起来会比较有共情心,上周的作业本质上是一段读书笔记,写完似枯柴般无味,换做是我也不会去响应这样的文章。但是没办法,很多底层知识的建构本身就是一个乏味的过程,这种时候可能只有自己才会知道探究的乐趣吧。

对于服务设计而言,如何解释并不是太重要,关键是做了什么,正如刚拿到茶山老师的《服务设计微日记》的时候,感觉这是一本碎碎念般的文集,来自于茶山对于服务设计日常思考,一个垃圾桶、一次换胎、一次就餐都能被记录和思考,但是轮到自己写的时候会发觉,其实看似轻松的杂文集的思考方见真功底。

在把工作和学习的重心转移到以服务设计为主要方向输出之前,我做了近十年的产品设计,从产品的商业逻辑、系统架构、业务逻辑、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上都有些产出,包括推动UCD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实践,可以算是第一代“产品经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从对技术的关注逐步转向了对用户的关注,对商业价值的关注,以及不断审视和创新设计方法,直到我了解到服务设计,在我看来,服务设计是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不断发展的结果,虽然现在也没有完成对服务设计的统一概念的定义,而如何解释“服务设计到底是什么?”和“服务设计在商业中的价值是什么?”这样的问题都成了从业者共同探究的方向。所幸,国内从互联网行业中发端出来的“产品经理”、“交互设计”等岗位设定,完成了相关设计活动所需统一语言的建立,而“服务设计”也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阿里开始设置“全链路设计师”岗别为例,可以看出“设计师”这个岗位的进化趋势,引用阿里B2B UED总监汪方进在IxDC上的演讲:

首先(设计师)面临一个全链路的商业态势。从之前的设计师要为整个消费者提供设计方案,未来就要延伸整个商业全链路,从整个的原料到流通,到我们的生产加工、品牌、设计等等,还有我们最后的分销以及到终端零售,这些都是设计师所要发力的地方。很显然,设计师在新商业环境下将会面临全链路和多场景的设计体验诉求。

在这样的大环境需求的前提下,之前对于“产品设计师”的定义明显不够用,反之对设计师的需求集中在对行业的深度了解,而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和用研能力则作为基础支撑能力,对服务设计和跨界能力的掌握才是未来设计师该有的东西,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开放,对于行业的理解门槛相对会变得更低,而设计工具的进化和迭代,通过智能化设计的帮助,视觉设计、交互设计和用研支撑也相对容易达到“够用”的水平,而如何从人文的角度思考设计问题,提出对于未来商业发展的理解则是服务设计所支撑。反观,在行业发展过程中会慢慢消失掉一些岗位和职能,又慢慢产生一些新的岗位和职能,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敢断言,“服务设计师”会是新兴岗职中的一员。

在2010年后,随着以iPhone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崛起,“设计”、“用户体验”、“交互设计”等概念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伴生物进入我们的视野,“产品交互”成为这个阶段的设计师们要着重研究的问题,因为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在那个时候正在经历从0到1,在特定的媒介(尺寸限制、材质限制、反馈限制)上,设计师需要解决“用户体验”的“从无到有”的所有问题,什么样的体验便于用户使用和理解。如之前白鸦在一个聚会上所说“我们之前的几年时间内解决的是一个产品统一语言的问题”,在团队内部乃至行业完成了“产品经理”们可用来共同沟通的语言,细到“按钮的交互”、“商品评论的模式”、“弹出窗的样式”,大到“产品使用流程”、“交互逻辑 ”、“产品的战略层设计”都做出了对应的范式,完成了行业和用户的“既定规则”,那么,在这个情况下,设计师们还有什么事情可做?

平时,时不时有人跑来和我开玩笑:“你们中心还要不要人?我转岗来做产品经理怎样?”这个“有人”来自运营岗、测试岗、研发岗,这也表明了大部分情况下,大部分职能口觉得产品经理谁都能干,这里面还真可以区分开来是运营方向、研发方向和设计方向的产品经理,最近有看到一个概念,叫产品型产品经理和商品型产品经理的区别,但是如果用服务设计的视野来看,这些岗别的特长和能力倾向都是我们所需的,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你如何定义而已。

通过对服务设计的需求和产品设计过程的认知,我试图描述的服务设计和产品设计之间的差异,这个事情可能通过将来每周一篇的输出来慢慢展开。就这段文字貌似完全不足以说明问题,只是个人的碎碎念罢了。接下来的文字可能会就围绕一个概念,一个图,一个方法来写。

你可能感兴趣的:(服务设计那些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