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变“中年危机”为“中年机遇”

我们过去老说中年危机,一说到中年,后边就跟着危机,实际上不是,中年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机遇。


为什么这么说呢?到中年以后,你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你有了一个习惯性的生活方式,也解决了温饱的问题。

这时候你才可能腾出手来,去思考自己的乐趣。就像我有个朋友业余喜欢研究手工制作,中年以前,根本没想过研究手工制作能成为一个事。直到他买了房子了,家庭也稳定了,这时候他想我这个乐趣不能放弃,然后开始深入研究手工制作,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就这个道理。

中年人常说我有很多坏习惯,有很多过去没学好的东西,其实这些东西叫作干扰,并非是坏事。这些干扰很有可能会带来优势,让你跟那些没有干扰的人不一样。

比如说,有一个朋友特别有意思,他讲话总有口音,而且很大,这让他觉得很自卑。但后来人们发现,他的说服力很强。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他说有口音的话,人们不容易听清,所以要听起来更认真。

当你讲播音腔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往往成了白色噪音被忽略掉了,但是当你的这个话夹杂着口音,别人听不懂,要使劲,这么一使劲听,就听进去了,所以他变成一个特别有说服力的人。

我们的人生也会有很多这样的干扰,但是这些干扰因素会使得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加发散,变成一种优势。

有个哥伦比亚年轻人到德国去求学,德国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叫作“一切都符合秩序吗”,就像咱们说“吃了吗”一样,这是德国人问候的方式,这也显示了德国人遵守秩序的习惯。

这个年轻人到了德国以后,听到德国人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们以前没有这么干过”。他胆子特别大,这让他在德国混的如鱼得水,他做的很多事都比周围的人做得好,原因是他不管前人怎么做的。

后来进入惠普,然后从惠普又调到了美国硅谷工作。在硅谷工作的时候,他觉得每天通勤上下班,实在是太累,他说这不是我要的人生,决定自己创业,最后竟然找到了一个特别想干的工作,就是做木工。他把他所学过的大公司里边的经验用来自己创业,做木工。

这就是我们说中年人你会有机遇,你跟别人不一样,你的想法跟年轻人不同,因为你有大量的不一样的背景。

转型最痛苦的事叫作“被动转型”,人到中年,四十多岁公司把你开了。
这一下子傻了,你从来没想过会被开,这时候你根本没有做任何准备,你觉得你的这个技能够养活你一辈子,但是没有了,所以未雨绸缪很重要。


那要怎么怎么计划下一个可能的工作呢?
现在做的事不是工作相关吗?那下一件事应该与激情相关。

人活着得有激情,就是得有些事是自己乐意干的。比如孔子,孔子这边当领导,做中都宰,做大司寇,按理说这铁饭碗吧。但孔子还留一手,教书,我随时可以去教书。

如果国君有道就出来当官,如果国君无道我就回去教书,进退都行,他永远都是两条腿走路,这个就是”π型人才“。

所以不要等一件事情做不下去了再想下一件事情,最起码你要想,你必须得给自己培养一个激情导向的技能。

很多机会来自于灵光乍现,现实社会很复杂、很乌卡,你根本不知道机遇会从哪儿来,但是我们要做到有一个大致的方向,然后广泛地社交,寻找大量的信息,去芜存精,找到我们感兴趣的那个东西。

我们要能够学会利用激情导向和工作导向,开发我们的两种技能,把中年危机过成中年机遇。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变“中年危机”为“中年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