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4

从和尚背女人过河的故事看人生的境界

    有一个哲理故事,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云游四方,来到一条河边,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然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大家都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一个道理:做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君子应该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不为琐琐碎的事情纠缠。

    这个故事有许多版本。总之,有两个和尚,有的说是师徒,有的说是师兄弟。这都无关紧要。因为这个故事的主角是那个小和尚。孔子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当然这并不是说小和尚就是小人,只是境界低了。

    小和尚正是现实世界中的凡俗之人,是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他。我们为世俗中的琐细所累,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名利,患得患失,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跋前踬后,顾此失彼,不能跨入更高的人生境界。

    我们说小和尚并非小人,因为从他对老和尚所说的话看出,他不是出于忌妒,更不是好色。他之所以那样说,主要的还是出于对师傅的关心。这样看,小和尚不失为正直诚实之人。而老和尚背女人,只是单纯出于助人,并没有在意所背的是女人,所以过了河自然就把她忘掉了。这正是老和尚境界高明之处。

    《六祖坛经》中有一个故事:六祖惠能流浪到广州法性寺,听见一僧道“风吹幡动”,又听一僧说“幡动而知风吹”,惠能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从哲学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唯心主义的经典例子,但我们在此不必上纲上线地贴标签。在六祖惠能看来:“幡动”也好,“风动”也罢,这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做为一个出家人,更应该一心修行,普渡众生。正因为有此境界,惠能才写出名传千古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而获得弘忍的赏识,进而继承禅宗的衣钵。

    小和尚正是因为“心动”,对“背女人过河”这样的小事念念不忘;所以境界低了一等。我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只有胸怀远大目标,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诸葛亮不是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老和尚境界高超的地方就是他“无意”或率性而为,因此能做到淡泊、宁静。小和尚“放不下”则是因为“心动”,有执念不能忘怀。

    莫言获得诺贝尔将后,接受采访时,曾以和尚背女人过河为例,表达奖项跟作家写作没多少关系。莫言说,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莫言还谈了写作的一些经验。他说,你没有太认真写,很随意、很放松地写,也许写出一部不错的作品,个人发奋要得什么奖,是不可能写出好小说的,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

    这正是一个大家高超境界的表现。

    说到这里,再引用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做为千古传颂的教育故事,我们不好说他哪里做的不对。但就其本义来说是“有意”而为之,这个“礼让”未免有点虚伪。最好的做法应该这样:就几个梨子来说,大一点或小一点好像无关紧要,随意拿一个,小的也好,大的也罢,随性而已。正像蒲松龄所说的:有心行善,虽善不赏;无心作恶,虽恶不罚。用佛家的术语,孔融有点“着相”了。

    最后,还有一个小故事:父亲拿出几个苹果,给两个儿子吃。大哥因为年龄大,不好意思先挑,但眼中却看中了一个大的,不料被小弟大大咧咧给拿走了。于是大哥好长时间忿忿不平:心想弟弟肯定是故意拿那个大的,真是的!为了一个苹果至于怨念如此深吗?也许那个弟弟是故意的,那又有什么了不得的?更可悲的是,弟弟心里本来就没有想过所谓的大小,让你白白怨恨一场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