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 家、房子、建筑 ,住里的美学。

     

美是一种用心,在这个用心里面,我们会有自己的风格 ,有自己的自信。

可能我们会看到有这么一类人,每次找他,你们总是在家附近的某个地方见面。可能你会说,明明家就很近,可是我从来没有去过他家。

也有一类人,不等朋友提 自己主动热情叫朋友来家里。而我就是这种人。因为个人有些小洁癖,每到一个地方住,总要把物品摆的舒适心里才舒服。每次用心摆完,就觉得自己应该邀朋友来看看。或者视频给他们看看我的住所。

在这个住所里 有温馨的人 ,有我的生活习惯和“美”感。我很积极和别人分享。

有人关心、经营、布置的才叫家。

不太喜欢别人来家里的,从上次回家看妈妈,我看到了。因为妈妈自己一个人,平时也忙着干活。在农村嘛 ,家里也没有装修。妈妈特别不喜欢别人来家里,因为觉得家里乱乱的 很不好意思。就像上次有一个大哥非要来我家送点东西,我妈就推三堵四不想人家来。(人家是外省来我们山旮旯修高速,一开始的时候妈妈给他们帮助 比如给些青菜、芭蕉。我觉得妈妈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大抵是这样,所以别人也记得了妈妈的好)在他们到来之前,妈妈简单收拾了一下客厅的东西,怕别人嫌弃。其实我倒没有什么 因为这房子本来就是这样的。

其实这个房子也可以很整洁  如果妈妈和我一样有点强迫症。在很多年前我花了三四个小时 把家里弄的干干净净,同类的东西也一起放好。可是不到几天,又变回了原样,从此我也没有在关注、收拾过了。我不知道妈妈是不是也经历过这样,所以也麻了。或者是生活的忙碌, 已经让她看不到生活的“美”了 一个人的生活,也让她感受不到这个房子是个“家”了。


都说有人气的地方才是家。像我们这种一个月可能都不回家一次的人 ,(在外读书、工作)像妈妈也经常在农庄或者地里干活,早出晚归的 。那个住的地方其实已经是房子而不是家了吧。每次回去看妈妈 ,确实挺凄凉。也让我想到初中的时候,爸妈都在外打工,每次周末就我们兄妹两个人。别的小孩都很期待周末回家,我却很反感。因为到家我需要面对的是一些发霉的锅碗瓢盆,而不是同学口中的:我爸已经煮好饭等我了。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一次回家开门 ,其实开了很多次门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次让我印象深刻到现在 。就像小时候吃的辣条、冰棍,那时的味道,现在也找不到了 可是脑子里依旧记得那个感觉。那天推开家门 黑麻麻的,空唠唠的 ,我就在想:什么时候爸妈也在家煮好饭菜等我们。什么时候这个房子里从新有一家四口的温情。


小时候是爸妈不在家,现在反过来是孩子们不在家。在一年四季里,大抵只有节假日,一家四口团聚的那几天,这个“房子”它才叫“家”。在这个家里,有四个人吵闹呵斥对方的声音, 有一起做饭菜叫帮拿碟子的声音。

可自从工业改革来,大家住的房子越来越大,也强调个人私密空间。以前我们梦想有一个大房子,这样大家就不会争吵,看不惯对方。现在房子大了,每个人每天只会呆在自己的房间里面玩手机。“家”变成了“房子”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被这大房子里的一面面墙切断了。索性餐厅还有保留,这是一家子唯一可以“家”的地方了吧。

在这个住的美学里,需要我们对家有认同感 ,它才会美。如果觉得这个住所就是一个房子,那它对我们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迟早要离开。在我们居住的环境中,首先要先把房子变成家,我们才会去营造一个空间美学 。空间美学并非只存在单栋建筑中,而在于建筑与建筑之间构成的一种协调性,这种协调性应该是一致风格的。

这让我想起了师大雁山校园的大门。黄色的古风门,里面是现代的建筑。一开始我也没有想过他们竟然如此不搭,只是想着王城校区的大门是师大的标志呢!直到那天去阳朔的大巴车上,售票员说“是在黄门下车吗”,我们说是。后来他告诉我们,在这边的人都叫那个门“庙门” 我才醒然:哦,确实很不搭。在育才校区,我就没有看到这种情况,不知道为什么雁山校区就得非要强行做一个“黄门”,其中的美在哪里,我也不知道。

在王城校区,里面的建筑都是一个风格的。而在雁山校区 ,这种门就显得很不协调。就像一幅国画在一堆油画里面,然后说他们都是一样的。(仅个人有感而发 ,没有侮辱之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032 家、房子、建筑 ,住里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