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起思维的涟漪——谈谈肖培东老师的课堂灵感 - 草稿

      什么是灵感?灵感也叫灵感思维。指创造活动中突发式的产生新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意识特别清晰和敏感,想象力活跃,工作效率很高,并伴有一定的情绪兴奋和喜悦,是人类在科学或文艺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课堂教学灵感,就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突然产生的启发和敏悟,使师生教学活动的新创造,伴随着课堂教学灵感的是课堂教学生成,使师生在课堂上的新体验新收获 。肖培东老师无疑是这方面的高手,特别善于利用此情此景此刻 , 捕捉教学灵感,完成教学活动中的再创造 。

    教学灵感是一尾快乐的鱼儿,一不留神就从你的手中滑过去了。如何在课堂上捕捉教学灵感 ,巧用教学灵感,肖培东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教学灵感来自于长期的教学积淀。肖培东老师执教《老王》一课,原本是打算直接从“闲话”入课的, 但是上课时同学们那声响亮的“老师好 !”,一下子挑动了他的教学神经,脱口而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 “老师”的“老”和文章中的“老王”的“老”有什么区别?然后利用学生的回答叫“老王"是“关系好”, 非常自然的引入了散文中,杨绛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琐事,完成了文章的初读体验。 这样的导入不可谓不妙,可为什么每一个老师上课时都会听到“老师好”这三个字,却没有产生这样的教学灵感呢?  一方面得益于肖老师的教学敏感。敏感形成于专注,“专”是心无旁骛,“注"则是用心,是观察,是深入的研究和准备。有了专注,就会有“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 课堂上,肖老师总是专注地倾听孩子们的每一句话。还有如果没有他对《老王》一课深入的研究和准备, 如果他自己对两个“老”字也没有深入的理解, 他也就不会提出那样的问题了。因为敏感,他能及时觉察出教育情境里转瞬即逝的细节里传递出的消息,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准备判断和回应,另一方面得益于肖老师丰厚的知识积累。平时我们的读书、看报、写文章、思考、看电视、看广播、旅游观光、人际交往等这些活动,虽然不是专门的备课活动,但从中获得的信息,留下的记忆,有可能成为教师在课堂上即兴发挥、旁证博引的材料。这些都会保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在某个恰当的时刻就会被激发出来。所以,教学灵感是格外宠爱博学多才的人,那些知识浅薄、孤陋寡闻的人是与灵感无缘的,所以我们平时要像海绵一样去广泛地吸收,吸取各种知识,不仅要钻研所教学科的知识,还要广泛涉猎专业之外的其他知识,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了解社会知识,来扩大自己的知识储量,提高灵感出现的几率。 这样课堂灵感就能适时适度地迸发出来。肖老师说:“ 生活其实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的教学素材,关键我们要有一颗敏感、热爱的心,好的课堂既要有意栽花花盛开的预设之美,又要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生成之喜。”

    教学灵感来自教学情境的激发。灵感常常来自课堂具体情境的激发,是师生共生的问题。肖老师在执教《驿路梨花》时,肖老师抛出了这样的问题 :如果小说的结尾,梨花姑娘真的出现在茅草屋前面了,站在那里说“我就是梨花”,这样可以吗 ?一群哈尼小姑娘“闪”出来,“我”怎么就能马上断定那个人是梨花姑娘?那作者把文章的悬念或者误会,继续写下去,会怎样呢? 这几个问题都是教学中瞬间迸射出来,又被肖老师勇敢地投掷到课堂里的。 这说明教学灵感更多的产生在教学实践中 。肖老师说:“这种突然之间的发现、突破、超越与升腾,源于你的教育信仰、教育追求和教育情怀,只有真正痴迷课堂,享受课堂,钻研课堂,他才会一次又一次的在你不经意的时候,亲吻你的课堂。"教学灵感既来自于长期的教学实践,更在于此时此刻教学情境的激发,课堂上,学生积极的思考、饱满的情绪、教师愉悦的心情, 享受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惬意,都成为激发课堂教学灵感的土壤。相反,如果课堂教学沉闷,学生启而不发 ,萎靡不振,思维停滞 ,这样的教学情境很难产生灵感。 又比如肖老师在执教《外国诗二首》时,窗外暴雨噼噼啪啪, 肖老师说,相信吧,美好的日子将会来临,诗言志,这振奋人心的诗句,如果我们做一下改动,以形象来蝉鸣,托物言志,来表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你会怎么说 ?听听外面的雨声,你能不能获得诗的灵感 ?生:相信吧,万里晴空将会来临 !生:相信吧,滂沱的大雨中回过去 !生:相信吧,雨后的彩虹将会来临 !你看此时此景,学生们诗情迸发,写出了富有哲理而精彩的诗句,激昂向上、振奋人心 , 无怪乎全场掌声雷动!课堂教学灵感的精彩就在这里,教师的创造带动了学生的创造。肖老师说:“凡是创造活动的领域,就会有灵感发生”, 灵感带给我们的是创造,是无法预约的惊喜。

    教学灵感来自于教学设计的创新 。如果执教一篇课文, 总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样就不可能产生教学灵感 。课堂的魅力在于他的常教常新,在于他的变化之美 。还 在于面对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时代 ,融入新鲜的血液,让课堂像一条潺潺的小溪,流淌的永远是清澈的溪水。肖老师在执教《驿路梨花》的时候 ,学生已经学过了 ,肖老师整节课只设计了两个问题: 跟老师聊聊这篇课文,你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谈到了课文的记叙顺序、悬念设置、环境描写、文章线索 ……等等 ,然后肖老师就问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有几朵“梨花”?  围绕这个主问题,学生依次发现了:树上梨花、梨花姑娘、梨花结尾、梨花精神、梨花语言, 引导学生细致的去朗读,去发现 。钱梦龙老师说:“我们上课的目的不是‘个人演技’的‘巡回演出,,而是为了用实践证明一条客观规律,正确的训练会使学生学的灵活一点儿,坚持这样做下去,学生就会渐渐变得聪明起来 。"肖老师以学定教,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发现未知的东西,让学生在课堂上“跳一跳”摘到了能力的桃子, 他教会学生课堂上怎样朗读,怎样发现,怎样思考。整堂课只用一个主问题贯穿始终,线索分明,环环相扣,整个课堂就像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如梨花般清新淡雅!这样的设计灵感来自于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来自于对文本的深刻解读,来自于对学情的准确把握 。在此基础上,课堂上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积极营造民主、平等、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中,师生的创造性思维激烈碰撞,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教学灵感就好像火山喷发的火花,肚子里的岩浆才是基础,火花只是最后那炫目的美丽。所以教学灵感需要我们长期的实践积累,培养透过现象发现问题的习惯 ,经常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 ,建立研究的思维习惯。这样在教学情景的激发下 ,在创新的教学设计里,在师生的创造性思维里 ,就会迸发出美丽的教学灵感 !

你可能感兴趣的:(荡起思维的涟漪——谈谈肖培东老师的课堂灵感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