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美学 | 首堂课回顾



 签到 | 如是·诸法实相 






 如是美学首堂课程 



6月23日 | 上午 | 绽放花园

师者:董梅

主题:《分花拂叶认灵根——古典文学中的中国情感和中国美感》



图 | 如是师者董梅



如是之说:


“‘感’和‘情’都跟心有关系,这是中国文化之中的一个核心意义。当我们在讨论中国文化的很多范畴跟命题的时候,其实最终都要归于心、归于生命。中国文化所独具的是让我们能以友情的关系来看待、面对这个世界。你所看到的、呈现在你眼前的万物,都可能是具备人格的。以此来说明,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人格之中是被汉字所定义的。那么我们每个人有没有保留自己作为一个人,与天地万物之相通,还是隔绝了?向外有没有接纳这个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向内有没有接受自己的喜怒哀惧爱恶欲。你是一个可以具备这样开放人格的人吗?那么你是一个可以能够正视,并且尊重自己的感情的人吗?同时推己及人,这是孔夫子给我们的方法论,他说当你可以这样对待自己之后,推己及人也这样对待他人吧。尊重并且善待他人,如他人之感与情,如你可以尊重与善待自己之感与情。”





6月23日 | 下午 | 绽放花园

师者:汪莎

主题:《音乐之美——弦与心的共鸣》



图 | 如是师者汪莎



如是之说:


“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人类最早享受的音乐便是自然界优美动听的声音。淅淅沥沥的雨声、风吹树林发出的沙沙声、叮咚缠绵的泉水声、千回百转的鸟鸣声……因而古人产生了"以自 然之声养自然之道"的名言。受到了大自然的启发,人们把自身的思想感情融入到音乐的艺术形象创作之中,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感。


我们常常觉得音乐离我们很远,其实音乐就在我们的贯穿在情感之中。从个人来讲,音乐即是我们情感的容器也是我们的催化剂,每个人的身体其实就是最好的乐器,而在西方音乐史中。通过对对最早的格里高利圣咏开始,通过对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瓦格纳、德彪西音乐家作品的梳理,我们会发现这条情感线索是延绵的,一直延绵至对人、对生灵、对万物、甚至对宇宙。”



图 | 现场演奏



6月24日 | 上午 | 绽放花园

师者:董梅

主题:《诗经中的草木缘



图 | 如是师者董梅



如是之说:


“古人的生活是在自然之中,在植物之中,在山川风云的变幻之中。中国作为农耕民族,植物对其而言不仅仅有着生存和供养的关系,同时有着情感的连接与精神的寄托。所谓“好诗”是眼前之景所牵系的是心中之情,自然之诗是从心中流出来的。《诗经》的时代是我们民族的童年期,由此引发的情感是天真的、直接的、炙热的。草木依依,皆若有言。《诗经》透过植物连接文字与人,草木总是在人的身边,和人的情感相关联,人也往往是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外化于草木,来替自己传情达意。《诗经》是植物的世界,植物则是古人的身边生活。”





6月24日 | 下午 | 绽放花园

师者:孟昭然

主题:《花草可以是生活



图 | 如是师者孟昭然



如是之说:


“我认为‘花草’本身它带来的生活上的作用就已经非常大了。其实在我们的插花过程中,是关于自己的一个规划,带给我们是什么样的体会,是生命的、希望的,还是说它是衰败的,所以‘花道’更强调内心的,它是东方的一种方式。那这样的效果怎么去呈现?第一我觉得是‘就地取材’,突破材料的限制,而让花草与环境相得益彰;第二是‘物尽其用’,花艺本身是没有规定和界限的;第三是‘花艺’对我来说既是一个创造‘美’的材料和事物,也让我通过植物花草去探索自己对人生的体会和理解。”





 视频 | 如是美学首堂课回顾 








那些逐渐被我们所忽视的生活层次

需要我们慢慢有选择的再去拾捡

重拾鉴赏美的眼光,创造适合今日的美感活法

「如是美学24堂课」

第二堂《茶与当代艺术》

2018年8月26-27日

我们以茶之味,游于艺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是美学 | 首堂课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