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味流动的数学----- 跟岗研修心得体会(七)

      今天下午,我们跟随胡校长前往城南小学参加了数学集体备课活动,听了辅延中心小学凌莉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数学课《24时计时法》。

   

      这是一节精彩的有思想、有内涵、富有文化味的数学课。老师以一句古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引入了新课的学习,让孩子从“夜半”开始,探究时间的奥秘。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再通过课件钟表的动画演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一天24个小时,钟表上时针转两圈,紧接着,将钟表上的时间“剥离”下来,化曲为直,形成一个时间轴(时间尺)。这时候,学生发现一天中有两个1时,两个2时……该如何区分这两个时间呢?这一冲突,引发了孩子们对两种计时方法的探究,并且顺利地探究出了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化方法。而后,教师出示了孩子们刚刚学过的一篇语文课文《花钟》中的一段话,让孩子朗读,找出其中的时间,进而分析作者用的是什么计时法,还可以用什么计时法来表示,巧妙的把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做了一个融合。课的最后,老师又把古人的“干支纪时法”引入了课堂,让学生了解古人将24个小时分为12个时辰,并在时间轴上标出了对应关系,这里又巧妙地把国学文化融入了数学课堂。

      这节特别的数学课,让我感受到在理性的数学中融入感性的文化,课堂别有一番风味。我们常常说要重视学科融合,但到底该如何融合,融合些什么,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要注意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掘数学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引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渗透数学文化,努力做一个有文化味的数学老师,引领孩子走入“融”味流动的课堂。

              酒泉市东关街第二小学  于爱萍

你可能感兴趣的:(“融”味流动的数学----- 跟岗研修心得体会(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