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2每日美文阅读和英语学习(第366天)


㈠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Keep your thoughts positive because your thoughts become your words.

Keep your words positive because your words become your behaviors.

Keep your behaviors positive because your behaviors become your habits.

Keep your habits positive because your habits become your values.

Keep your values positive because your values become your destiny.

积极思考的力量

保持积极的想法,因为你的想法变成了你的语言。

保持积极的言行,因为言行一致。

保持积极的行为,因为你的行为会成为你的习惯。

保持积极的习惯,因为习惯会成为你的价值观。

保持积极的价值观,因为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的命运。

㈡Young People Say Full Stop Is Intimidating!

年轻人说句号很吓人!

In British English it is the full stop; in American English the period. This punctuation mark has been used for centuries to end sentences or in abbreviations. It seems that with the younger generation today, its use is changing.

A report from Binghamton University in New York shows the humble full stop is "intimidating" to young people because they view it as a sign of anger.

This is especially so on social media, where many youngsters largely forego the use of punctuation, except for a liberal use of exclamation marks.

在英式英语中它是句号;在美式英语中是句号。这个标点符号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用来结束句子或缩写。看来,随着年轻一代的今天,它的使用正在发生变化。

纽约宾厄姆顿大学的一份报告显示,谦逊的句号对年轻人来说是“恐吓”,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愤怒的表现。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许多年轻人基本上放弃了标点符号的使用,除了感叹号的自由使用。

Linguist Professor David Crystal said, "Usage of full stops is being 'revised in a really fundamental way'. People simply do not put full stops in, unless they want to make a point."

Linguistics experts studied the effect of technology on the way we use language. Dr Lauren Fonteyn said, "If you send a text message without a full stop, it's already obvious that you've concluded the message."

She suggested that finished messages with full stops are perceived of by young people as being insincere.

语言学家大卫·克里斯托教授说:“句号的用法正在被‘以一种真正根本的方式修改’。人们只是不停下来,除非他们想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学专家研究了技术对我们使用语言方式的影响。劳伦·方丹博士说:“如果你发的短信没有句号,很明显你已经结束了短信。”

她认为,用句号完成的信息被年轻人认为是不真诚的。

Journalist Victoria Turk wrote, "In a messaging conversation, a period is simply not necessary. It's clear when you've finished your thought, so what function does the period fulfill? As a result, using a period in messaging...can come across as if you're quite cross or annoyed."


She added full stops are being used after every word in a sentence. She gave the example: "Just. Look. How. Emphatic. This. Is."

记者维多利亚·特克写道:“在一次信息交流中,句号根本不需要。很明显当你完成你的思想,那么什么功能的时期履行?因此,在信息中使用句点…可能会让人觉得你很生气或恼火。”

她补充说句号在句子中的每个单词后面都有。她举了个例子:“只是。你看。怎样。强调。这个。是的。”

美文阅读笔记

㈠查理·卓别林道:“用特写镜头看生活,生活是一部悲剧;但用长镜头看生活,生活就是一部喜剧。”


这句话可视为励志,也可看成感慨。


把生活放得太大,纤毫毕现,遗憾自然无所遁形;把自己放得太大,得失心自然也重若泰山;把快乐放得太大,自然会担心快乐短暂,还怎么快乐得起来?而这正是快乐本身的悲剧本质。


用长镜头看生活,看到的不只是自身,还会看到许多自以为是的烦恼在人海中其实轻若浮萍。宏观来看,生活何止是喜剧,简直是靠泪水倒映出的逗笑的趣剧。


如果特写代表某一刻,则生活处处有难关,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看朝夕,不是嫌钱不够多,就是嫌被爱得不够深。一时失恋,当然手持放大镜,把恋人的头发都看成丝绸。可是顺丝路走下去,就变成长镜头,见闻广博后,一是觉得所有切肤之痛不外如是,二是发现了更具吸引力的新大陆,或是真的到了敦煌,被壁画启悟,看破悲喜。


最吊诡的是,时间并不会放过任何人。多少自认为刻骨铭心的面孔,经不起久别重逢的考验,再次相见,荡气回肠的少,惊讶当年自己何故痴情若此的多。一时的悲剧,回头看来,遂成为余生都嘲笑自己鼠目寸光的喜剧。


可是近视是年轻时的事,老视得要把任何生活细节都拉成远镜才看得清楚时,已是百年身。

㈡我在祖母的首饰盒子里找到一个琥珀扇坠。一滴琥珀里有一只小黄蜂。琥珀是透明的,从外面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黄蜂。触须、翅膀、腿脚,清清楚楚,形态如生,好像它还活着。祖母说,黄蜂正在飞动,一滴松脂滴下来,恰巧把它裹住。松脂埋在地下好多年,就成了琥珀。祖母告诉我,这样的琥珀并非罕见,值不了多少钱。


  后来我在一个宾馆的小卖部看到好些人造琥珀的首饰。各种形状的都有,都琢治得很规整,里面也都压着一个昆虫。有一个项链上的淡黄色的琥珀片里竟压着一只蜻蜓。这些昆虫都很完整,不缺腿脚,不缺翅膀,但都是僵直的,缺少生气。显然这些昆虫是被弄死了以后,精心地,端端正正地压在里面的。


  我不喜欢这种里面压着昆虫的人造琥珀。


  我的祖母的那个琥珀扇坠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是偶然形成的。


  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㈢1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迷茫开始从青春期特有的小情绪成为了人生标配,无论年龄多大,身在何处,做着什么样的工作,都难逃过午夜梦回时的灵魂三问:我选择的是对的吗?我到底该做什么?我现在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又往往因为苦思无解而更加焦虑,陷入一个失落且烦躁的恶性循环。


  作为十八线鸡汤博主,我常常被提问这样的问题:我特别迷茫,完全找不到方向和动力,我该怎样摆脱这种情绪,跟其他人一样去奋斗去生活呢?


  言辞间避之如水火,仿佛迷茫和好好生活是一对生死不相见的仇敌。


  我能理解那种深陷迷茫的无力感,但有时也正是因为我们太过关注“摆脱迷茫”,才将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在不确定的人生中去追求“确定”,就像是公牛在追红布。我们试图让自己相信,只要撞到了那块红布,一切就OK了,但结果往往却是撞到了另一场空。


  我一位朋友总结出非常精辟的一句话:这世界上没有人能摆脱迷茫,只有被打败的,和还在与之作战的人。


  这场战斗的溃败,又往往是从三个迹象开始的。


2


  很多鸡汤文会这样安慰迷茫中的你:


  不要管别人怎么生活,过好自己就行;你只需要做自己,就是最好的生活;以及,不用羡慕别人,你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看上去很有道理的话往往会起到快速止痛的效果,就像一剂强力麻药,立刻让你找回平静和安心。


  可麻药劲儿过去之后又如何呢?同龄人的优秀依然会让你相形见绌,老板给的年终奖也不会因为你的佛系而得以与部门的精英们持平。


  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处处有比较的世界,就连去超市买苹果,也是个大皮薄色泽鲜亮的更受欢迎。你会因为一个苹果长得与世无争而喜欢上它的干瘪青涩吗?


  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与苹果间根本的不同,只在于比较的维度更加多元。


  你腹有诗书,我能说会道;你长袖善舞,我过目不忘;你明眸善睐;我纤腰一握。


  比较不过是一个人寻找自己的过程,正是有了不断的比较,你才能觉察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逐渐去完善它,建立属于自己的个人优势。


  而这些优势,才是你不必去用自己的缺点跟别人的优势死磕的底气。


  真正可怕的不是比较,而是未战先降。


3


  我曾经收到一位读者留言,来自一个毕业于985高校的姑娘。


  她各方面都蛮优秀的,但因为开始时准备要考研错过了很多校园招聘,可后来她发现自己其实更想早点进入职场,又放弃了考研开始找工作。


  并不很顺利,大企业的校招差不多都已经结束了,她一直没能拿到满意的offer。越拖心越慌,对理想职位的要求一删再减,最后索性找了一份前台的工作就匆匆入了职,美其名曰职场历练。


  本以为心中的一块石头能就此落地,可却无端生出更多幽暗的小情绪:在校成绩远不如她的舍友都进外企做了管培生,而她只是一家小公司的前台。


  不敢跟家人朋友说自己真实的工作,每每被问起都忍不住撒谎,又难过又心虚。


  因为不喜欢,工作常常做不好,屡屡被经理批评,一开始是委屈,到后来陷入“我是不是真的不行”的自我怀疑。


  她讲得痛苦不已,我听得哭笑不得。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那就接着找啊,错过了当年的招聘季,也还会有下一年,用这一年的时间学点技能充充电,也总好过匆匆将就之后的意难平。


  为了解决最初那个简单的问题,她给自己布置了一个异常复杂的局。


  像是一个努力躲避大雨的孩子,又慌不择路地跑进了瀑布。


  我们做了太多事来摆脱迷茫。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随便做一份凑合着;遇不到心动的人,随便拉一个也能将就;过不上理想的生活,就索性用“我也过不惯那种人生”来自欺欺人。


  能吞噬一个人的,其实并不是迷茫,而是对迷茫的恐惧。


  类似迷茫、焦虑等情绪,只是我们行囊中不可拆卸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要先解决它才能继续行走。


  人是为了目标而活的,而不是仅仅为了解决问题。


4


  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陷在写作的瓶颈期里,什么也不想写,不知道自己今后想要往哪个方向发展,该如何才能不断精进。于是跑去跟群里的一位大神私聊,倒了一大通苦水之后,她只回了我一句话:加油!看不进去书,就去看更多书,写不出来东西,就更努力地去写东西。


  讲真,我当时还蛮生气的,本希望她能传授给我一些克服瓶颈的心得,或者调整心态的经验,就算最不济给一针鸡血也是好的,可她除了给我这样一句鸡肋的敷衍,居然多一个字也没有。


  得不到大神帮助的我,只好自己苦苦渡劫,给自己立了死规矩每天必须读两个小时书,无论写出来的是什么鬼东西,都得写满一千字保持笔感。


  折腾了大概三四个月后找回了状态,然后忽然明白了她的那句话。


  我们并非生活在那个动动手指就能将六十年内功传授给另一人的神话世界里。


  你遇到的每个坎,其实都得靠自己一步步打怪来积累经验值,而他人所能做的,也不过是隔河相望喊声加油而已。


  并不是所有目的地都有捷径可走,想要扛过迷茫,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帮你快速长大,有的只是你咬紧牙关死磕,去摸索适合自己的模式和方向。


  或许会摔跤,或许会走错路,或许会碰得一鼻子灰。但那些勇气和经验会扎根于你的骨血,成为你的武器与拐杖。

㈢十字路口红灯转绿,我正准备迈步,被一个老太太颤巍巍地拦下来:“师傅,某某学校招待所怎么走?”


  我模模糊糊记得地点,正在思考如何搜索时,一群中学生停在我们身边。其中一个对我们说:“ 阿姨、奶奶,你们别急,能查到的。”他们迅速查出了那家招待所现在的名字,问清老太太有什么事儿, 打电话给前台,然后简单明了地把路线大声地告诉老太太。


  经过这件事,我忽然意识到,后谕时代,已经来临。


  何谓后谕?人类社会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叫“ 替代学习”。其他动物的仔都要自己去学习捕猎、学会生存。没有一本动物学大词典,图文并茂地告诉幼狼:一百年前,有过山林大火,先辈是如何死里逃生,你们照方拿药就是——但人类有。目前的大部分知识,是由先辈们几千年来一点点学习和累积下来,再用各种方式传递给我们的。


  许多成长电影与小说里面都有睿智长者的形象。少年亚瑟王必须先遇到白胡子的梅林;哈利·波特需要邓布利多校长;南宋郭靖终于成为一代宗师,是因为觅到百年前岳飞的《武穆遗书》;少年令狐冲能够独步天下,也是出于风清扬前辈的指导。所以,很多语境下, 我们称呼老师“ 先生”——比我们先生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先知先觉,可以教我们这些后生晚辈。


  这也就是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到的“前谕文化时代”:前辈教导后辈。她还提到另外两个时代:一是“并谕文化时代”, 向同辈人学习。如果你是第一代到城里打工的青年或者第一代去美国的移民,父母都在乡村或老家,那么谁能教你?你只能和同伴们跌跌撞撞、互扶互搀,共同面对挑战,互相传递经验与教训。


  另一个就是“ 后谕时代”。处于后谕时代的我们在家里是这样的:我妈收到诈骗电话吓得六神无主,必须由我挺身而出;我教我妈用支付宝,为她下载微信;当我带女儿出门,要扫健康码的时候,是女儿拿过手机替我扫码:“妈妈,你是色盲,你认不出蓝与绿。”  


  “后浪”在教导“前浪”时需要做些什么?我想,第一是责任感;第二是耐心;第三是有教无类,也就是,不管是什么人,都应该教。你八九十岁的奶奶或姥姥,每日独坐,默默无言——教她们用抖音呀,帮她们把喜马拉雅App放到手机桌面上,教她们怎样听相声、戏曲。


  不久前的一个新闻是,一个孙子送给奶奶一部手机,贴心地先把家人的电话都设了快捷方式。知道奶奶可能看不清按键,又把家人的照片设成头像,一个个放在通讯录里。还有一则新闻说,一家图书馆一年做了两百多场线下活动,第一场就是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第二场是教老年人用手机支付。 


  人,不见得都能成为父母或者祖父母,但一定都有父母或者祖父母,他们曾经如何教你们吃饭、走路、上厕所,你还记得吗?把那些他们必须知道的,教给他们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4-02每日美文阅读和英语学习(第36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