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经济学》与有书线下读书会

      我用了一周零散的时间读完了《故事经济学》,然后去参加了有书线下读书会的活动。读书会的读书内容便是《故事经济学》,刚好能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在加深一遍。这本书在一来一曲之间变成了最近我最熟悉内容的一本书了。

      听推荐官含烟讲作者是美国文化圈的,然后去写了一本关于广告策划的书。我想说,在读本书的开篇的时候,为作者对讲故事的分析如此到位,真的可以说是非常专业了,没想到作者本来就是专业的。最初将此书当成一本写作课的书来看,的确是我也没看走眼。

      大抵好的书,好的作者,都是那种让你看过之后能记住内容的书和作者,这本书里讲到的,关于故事结构和框架。先是平衡,然后打破平衡,在冲突之后在恢复平衡,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得不说作者讲的这个结构,可以套进任何一个故事里面,在此后看故事,都是看框架结构了。

      之前学过一段时间的新媒体写作之后,对于新媒体问的内容架构有了深刻认识,也知道那些爆款文之所以符合爆款的原因是因为真的能够符合手机阅读习惯,并且在短时间内能吸引读者,而且读起来不那么乏味。作为一般的写作者按这样的思路,基本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也从次看文章的时候,看看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形式把要讲的故事的结构镶嵌在一篇文章里。

    因为我读了《故事经济学》所以就可以站在我读的这本书的内容上,和荐书官对话了。荐书官在解读这本书的时候,用到的手法,都是很巧妙的。一个好的荐书官本来就是一个好老师,善于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这一点是要和荐书官学习的技巧。以怎样的方式来引出书里的内容,有以怎样的发问方式,让每个人去思考,最后还能有一个很好的总结。

      让我也对书本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其实,一本书每个人看过去的收获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当成了一本经济学的书来读,有的人当成了一本怎样写故事的书来读,比如我。也有人当成防止上当受骗的防骗指南来读。不得不说,众人的力量是强大的,你只是看到了书中的一面,一交流才发现竟然会有这么多的解读方式,都能够从中收获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本书里讲的故事,不由得让我想到馨小空那天讲到的自己写的故事的一本书,还真是,她的故事就是符合《故事经济学》里面的写法。其实我也在想,我适不适合写故事,真的,一个故事的框架,我非常的清楚,可是要怎样的文笔才能让故事笔下生辉,还有哪里来那么多的丰富的素材,让我加工塑造呢?

      我个人本身就是从事的非常理性的专业,一切都是通过严格的构思的来的结果,现在让我捏造一个故事,感觉非常的困难。文笔、想象力都没有,空有屠龙刀也是使不上力的。这一点让感到非常的无奈。哪里来好故事,哪里来来的题材,怎样写才能吸引读者,而我本来就不擅长猜心,这可如何是好。

      我本人是一个天生敏感的人,可是在不断的自我保护过程中,将原本有的一点感悟也自然而然地抹杀了。我怕自己太沉沦,有感情的故事都不敢读,还别说再去靠想象力,去想象别人。就连一个连各种关系都处理的蹩脚的人,怎么能够塑造出给别人领路的好故事。不免有深深的挫败感。

      在讨论环节的时候,有个读者,他提到《明朝那些事儿》听他说完之后感觉我也想把这本书拿回来啊去读读。那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故事。

      读书会结束之后,我们去了案板街吉庆巷去吃了传说中的柳巷面,说真的不是很好吃,那个面还没有某人做的挂面好吃。但是料的确不错。之后又去了粉巷,南门里面的巷子快被我们走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故事经济学》与有书线下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