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 【13.1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感悟】

朱子《集注》:欲事之速成,则急遽无序,而反不达。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程子曰:“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夏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子张常过高而未仁,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各以切己之事告之。”

一、历史背景

“子夏为莒父宰”当为孔子晚年之事,因为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孔子六十八岁归鲁,他刚刚年满二十四岁,年纪轻轻就被鲁君聘为莒父宰。

莒父为鲁国下邑,在今山东高密东南。所谓“下邑”,多指地处偏远、人口不众。 位于鲁国西北边境的要冲地带,与卫、晋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鲁定公修筑莒父和霄二邑防御工事。

子夏是稍晚拜入孔门的弟子,在年龄和年资上,他至少比子路、冉有、子贡等人要晚一辈。在前辈从政获得成功的激励下,子夏不仅学习勤奋、成绩优异,被孔子列为“文学”特优,而且他目标坚定明确、立志求道干政。

子夏就任莒父宰之前,专门去向孔子辞行,并虚心向他请教为政之道。孔子根据具体情况,给出了两条建议。

二、欲速则不达

《论语》书中记有许多人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上到公卿贵族,下到弟子士人,孔子每每作答,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此处孔子答子夏问,主要考虑的是莒父邑这个地方的特殊情况。莒父邑地处偏远的边境地区,政务废弛,经济凋敝,习俗鄙陋,民风刁蛮。孔子担心子夏年轻气盛、急于求成,不顾莒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上任伊始就改弦更张、推行新政,最终结果适得其反、功亏一篑,故而慎重告诫他一定要从长计议,勿求“速达”和“小利”

另一方面,大概是孔子针对子夏的缺点,如朱熹《四书章句》中引程子语曰:“子夏之病常在近小。”认为子夏为人好高骛远、贪图小利,孔子此前就曾对他提出训诫:“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这次他年纪轻轻就只身一人赴远就任,孔子殷殷教诲,希望他能够担当大任,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儒”。告诫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思想。欲速则往往沦为表面文章。急功近利不仅是一种外在表现,更是一种不完善的心理状态。急功近利容易导致急躁,不沉稳。浮躁之人面对成功或诱惑容易忘乎所以、精神亢奋,甚至失去起码的理性和判断。同样,他们面对失败也容易自暴自弃,甘于沉沦,放弃进一步的努力。在短暂的生命之旅中,浮躁是幸福快乐和成功的最大敌人,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负面心理表现,沉稳者易胜,浮躁者易败。更切忌急功近利心态和懒惰好逸心态的交替。

  三、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庄子·齐物论》:“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从个人修身的角度来看,庄子上面的这句话大概意思是: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故“闲闲”可以理解为豁达大度,因为有豁达大度的心胸,也指从容自得的样子。

在汉武帝时期,因朝廷长期对外用兵,赋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汉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诸侯王那里担任了国相之职。但是,董仲舒却因才遭妒,备受其他官员的排挤,后因提出“灾乱说”而被人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差点被处死。汉武帝念及旧情,将其派往胶西。让他做了胶西王国相。


有一次,胶西王对董仲舒说:“勾践的贤明,加上范蠡(文种的才能,我认为这是越国的‘三仁’,你怎么看待这三仁呢?当初齐桓公有问题请教管仲,我的疑虑就由先生解决了。”


董仲舒回答说:“我听说,过去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柳下惠回答说:‘不行。’柳下惠退下来满脸忧愁地说:‘我听说,阴谋侵略邻国的,不会向仁爱者讨教,这次国君为什么问我呢?’可见,柳下惠连被问都觉得羞耻,更别说参与讨伐齐国了!由此看来,越国本来就没有一个‘仁’,哪来的‘三仁’?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尧、舜、禹就是榜样!”

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兄长,依仗自己是汉室宗亲,有恃无恐。之前,朝廷派去的国相统统被他以各种罪名斩杀,无一幸免。幸运的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与才学,胶西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十分敬重他。4年后,董仲舒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教育的功用就是克服私欲或性格中不利的一面,用高层次的“超我”规范“自我”,能够更好的为社会和谐服务。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 【13.1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