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人生海海》吧

一直耳闻《人生海海》这本书,索性在回家的路程中看一看,结果一看一发不可收拾,连续两晚熬夜,三天看完了它。

这是一个看着看着就很想哭的故事。

1.上校

上校在书中的形象,是通过别人口中讲述的一个个他的传奇故事而拼接起来的。最后给我留下了鲜活有力的形象。

他聪明认真。

小时候学木匠时,他学得快且精,手艺一等,做出来的盆桶滴水不漏,师傅不在了也能自己一个人开张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他当过兵,本领过硬。因为在战争间隙,别人抓紧机会去吃喝嫖赌找快活时,他埋头苦练本领,练枪法,练刺杀,练埋伏。他有自己的看法,做木工手艺就是生意,上战场本领就是性命,练好本领就是保护性命。他想到做到,仗打一路,他练了一路本领,也捡了一路性命。

他当过军医,医治技术享誉“金一刀”,而且是无师自通,因为打仗受伤,在医院养伤了几个月,观察医生救治伤员,日积月累学会的。

当他耄耋之年,已精神失常,只有孩子的智力,却学得养一手好蚕,他养的蚕个大病少,出丝率高,卖价也高,于是成为村里公认的养蚕高手。

窍门是他的认真与专注潜心,决不偷懒。比如采桑叶,人家一把把抓,他一片片摘,老的不要,虫啃过的不要;天气热了,他给蚕宝宝扇扇子,一匾匾换着扇;冷了,用报纸糊住四面漏风的竹排缝,用干稻草铺满架子添暖。他可以一个小时一动不动地守着蚕宝宝,也会为几只蚕宝宝的死大把大把地流泪,涕泪滂沱。

他英勇伟大。

他打过九十九次仗,身上全是伤,弹片在他身上作了窠。他救过很多人的命,抗美援朝时,尽管知道前线的枪炮不认人,去就是送死,他也次次义无反顾地争着奔赴前沿阵地去出诊救人,他说“我已死过多次,死了也无所谓,多活一天都是赚的。

他善良宽容。

无论村里人怎么给他造谣传谣,当村民有难时,他也是冲在第一伸手相救的。他也原谅了爷爷(作者的爷爷)出于自私对他的出卖。我想这也是他越来越得到全村人敬重的原因,不仅因为他保家卫国,除奸杀鬼,也因为他为人义气道德。


小说里很多恨与原谅。

小说最转折的是文革期间,上校离开村里藏起来了,“爷爷”明明是全村公认最明事理、辨是非和讲道德的老人,却因为被村里人造谣和怀疑自己的儿子与上校是鸡奸犯(同性恋的意思),所以出卖了自己的儿子最好的朋友——上校,偷偷举报上校的藏身处,要求公安局抓到上校后,写一张大字报公告在村里,上面要上校亲口声明他不是鸡奸犯,这样就能向全村人证明自己的儿子不是和他一起的鸡奸犯了。

而正是因为这次入狱,上校被逼疯了,从此成为疯子。

全村的人都痛恨爷爷的举报,乃至痛恨爷爷一家。是我也无法原谅爷爷的罪孽,他心里明明清楚事实——自己的儿子和上校不是鸡奸犯,但仅仅因为面子,而做出伤害他人的事。

难道拥有面子才能拥有幸福吗?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幸福是养自己心的,不是养他人眼的”。我恨爷爷一辈子爱惜面子,恨他因为面子而害英姿飒爽的上校后半生成为一个疯子。

但上校居然还亲自在狱中写信希望全村人原谅爷爷,信的最后申明:一切都是命。

我想,这也是书名“人生海海”的含义。

人生海海——人生如同大海,潮起潮落,沉沉浮浮,复杂多变;人生也如同大海般心胸宽广,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我一直记住杨幂在采访里说过的一句话,意思是——那些清醒的人,都是努力生活的人。而人生海海也一样,就是教人无论沉浮,总归好好活着的道理。


2.父子情深

书中埋伏了许多的父子情深。

爷爷为了保护父亲,不让村里人说他和上校是鸡奸犯,所以违背道德心去举报了上校,落得全村痛恨谴责。

父亲为了保护“我”,一辈子独守村里的家,驱赶“我”远离这个家,他要守住家里的鬼,不让那些鬼去缠“我”。

瞎佬为了保护小瞎子(不瞎,但哑巴、双手废掉、生活无法自理,与瞎佬父亲相依为命)后半生能得到全村人的怜悯,不至于活活饿死,于是在去世前,去祠堂门口长跪不起,胸前挂一块牌子写着“全村的父老乡亲,我该死,对上校作了恶,罪该万死。我死了就去天上给你们看门守家,只拜托你们看好我儿子,让他活个天寿。他死了照样去天上给你们看门,守你们家家老少平平安安,发财发福,好运不断。”

村里人都原谅了他,去拉他起身,可就是拉不起,谁都拉不起。他是决心要跪到死为止的,死的姿势都是跪着的,拜着的,磕着头,就这样壮烈地以死相求,以命相托。


多处埋伏了父子情深,其实这与作者的人生体验有密切联系。

麦家在《人生海海,错了可以重来》的演讲中说到,他缺失父爱,长大后一直远离他的故乡、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临终时,他还在赶交最后期限的书稿。一边没去给父亲送终,而一边在给书稿“送终”。

这件事使他醒了过来。

他认为自己在第一部作品《解密》成名后,被时代的速度和诱惑迷失了自己。而父亲去世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发生了”故障“,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

渐渐走出来后,决定从故乡出发,从父亲出发,重新认真写作,《人生海海》是他的一次自我救赎与和解。

让我想起人类学家项飙教授在综艺《十三邀》里谈到过他成名的第一部著作,即他的本科毕业论文《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他说这本书是他人生里非常重要和不能超越的一个东西,因为它是在一个相当特殊的人生阶段下,用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去做的,即带着一种批判性的求知欲的冲动,既不是为了发表,也没有发表的压力,完全是放开的,全身心投入去调查研究而形成的一个研究成果。

令我心动的是,项飙和麦家这种心无旁骛的、纯粹的、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的心境是非常可贵的。


回到父子情深,麦家为了与父亲和解,决定写《人生海海》,他像书中的”我“一样,心中希望上校是他的父亲,上校是他心中完美的父亲形象。

董卿与父亲的和解,是在她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后,理解和认同了父亲对她“虎爸式”的教育方式,她说“我们要承认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没有一个父亲是完美的,即使我很爱我的父亲,但我也明白他有哪些缺陷的存在。可是这并不妨碍我去爱他。

我清楚我的父亲存在的缺点,但我可能一直还处于期待中,即使认清现实但仍在期待。

我明明知道我和父亲巨大的矛盾冲突在于我们的价值观和教育观不同,正是他的成长经历使他采取虎爸式的教育方式、不尊重孩子的尊严、也不表达对孩子的爱,只会有过高的要求和打压。

我缺爱也缺安全感也自卑,所以在我接触了教育心理学后,我非常期待他能有所改变,成为我心中完美的父亲形象——懂得尊重与鼓励,懂得爱孩子。

但这是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期待,我怎么可能改变一个人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所以一直很恨,一直关系紧张。我还没有与自己和解,所以也不愿意去和父亲和解。

灯光只能驱散我们眼里的黑暗,心里的黑暗要靠自己驱散。所以我想,只有当我自我和解了,拥有自信和安全感,拥有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能力了,我才有勇气去和父亲和解吧。


《人生海海》,写乡村小世界,写命运大世界;写父子情深,写世道人心;写在绝望中诞生的幸运,写在艰苦中卓绝的道德。不愧是好评如潮的一本好书。

或许很久以后,可能我对这本书留下的印象只有上校,他的人物形象与一生非常令人为之所动。

上校是个非常伟岸的人,顽强又悲悯,天才又日常,当生活向他拍来苦难的浪潮时,他也不过轻轻一笑而已,正如“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他可以在风光处耀日,也可以在卑贱中自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去看看《人生海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