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5 今日思考 抽象的价值

看希腊哲学家众多大家的著作,甚是感慨。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这些哲学家真正厉害的并不只是他们的著作有多厉害,更惊奇的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我曾经在世界观一书中看到过亚里士多德对于世界的描述,当时感觉有些荒谬,之所以感觉荒谬是因为他把地球作为世界的中心来进行表达,显然用我们今天的认知视角是错误的,但如今再去思考,感觉自己才是可笑。

要知道我们今天建立的价值观都是基于这些历史的先人基础上迭代出来的,即便是今天我们认为的“正确”,同样在1000年后,他们回望今天也会感觉我们今天的世界观如此可笑。

我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是因为我们能够把失败的信息作为了下一次迭代行动的输入,从而避免了类似的问题产生,并因此创新出来了新的解决问题模型,显然在世界观重构这件事上,每一次的进步也都是基于前人的思考基础上重构过来的。

王东岳先生说,我们人的认知不是为了求真,更是为了求存。显然,我们所有的认知都是围绕着当前的生存环境下展开的,真相其实并不存在,存在的不过是彼此的认知共识。贝克莱说物是观念的集合,这共识不过是来自我们看待事物的观念是一致的。

回到开始,随着自己看哲学的书籍越来越多,越发觉得哲学其实教给自己的并不是解决表象问题的理论,更是追问表象的理论。用人话说就是:

哲学真正厉害的并不是知识本身,更是得出这个知识的思考方式。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叔本华,以及尤瓦尔.赫拉利,他们的理论固然精彩,但更让我感到好奇的是他们思考问题的维度和算法。

我们经常说要在更大格局,更大尺度上思考问题,即所谓的大尺度简一律,显然这是哲学著作的基本属性。

哲学书籍中的理论更多是基于这个源点展开的, 从群体到物种,甚至到我们宇宙,从构成事物的元素再到事物的本质,甚至事物的开端。哲学家们思考的并不是一个个看到的具象,更是在思考原点的问题。

围绕原点的假设和定义是思考的核心,不断打破自己,不断追问和重构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哲学家把自己称为爱智者,却不认为智者,就是是哲学家的厉害之处,不在于是啥,更在乎定义啥的过程。

虽然自己不是做哲学工作的,但随着自己阅读量的增加,越发感觉自己的思考方式开始变化,开始习惯了追问和辩论,习惯了定义,习惯了抽象规律。

哲学中提到存在和存在着,在今天我们看到的忙碌更多的是存在者,我们说要赚钱,要财富自由,但却很少思考什么是财富,什么又是自由。

创新理论中提到跨越S曲线,形成范式革命,从此曲线的加速点到失速点,然后跨越S曲线,再次找到加速点。这从远端看,这其实就形成了双S成长曲线,别人的失速点就是创新者的加速点,并且更有意思的是:新的曲线让老曲线的问题变得无关紧要。

我们基于往外跳,在更大的尺度上看这双S曲线,却发现这其实就是需求和满足需求标准的演化过程。我们说不变的需求,变化的是满足需求的标准。双S曲线其实就是满足需求标准的进化,从当前同质化的追求性价比到新曲线中体力和脑力维度竞争展开,即所谓灭了你跟你无关。

图片发自App

每一次思考追问,都是一次抽象的机会,每次抽象,都是在让自己观察事物的尺度变的更大,让自己更容易touch到事物的原点。

因此,在大尺度上,就一定会抽象出更影响范围更广的规律出来,当我们的规律可以跟我们日常大量现象关联在一起,能够被规律涵盖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抽象的知识已经变成了有用的知识,让自己可以在不同S曲线中切换,识别到生存环境中的变与不变,在大尺度下看到的规律理就成为了自己的决策原则。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315 今日思考 抽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