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两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鲁迅先生说:“导中国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可他又说:“若举世唯科学是崇,则人生终归于枯寂。”莫非鲁迅先生说话自相矛盾吗?非也,简简单单的两句,实则是对于你我之辈莫大的警醒。

图片发自App


      中国人群曾有过很长的愚昧无知的时期,因此,彼时鲁迅先生所言的用科学小说作为帮助中国人群前行是不无道理的。科学小说用一种浅显、趣味、易懂的方式,在大众中间传播科学知识。对于深奥、枯燥、复杂的科学知识,老百姓们是难以对其产生兴趣并深入了解的。可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不仅是一个国家富强的重要硬性条件,更是能够驱散那由封建思想所生出的糟粕,为笼罩于黑暗之中的百姓照亮前路。传播科学知识居于次位,最重要的是拉近大众与科学的距离,启蒙对于科学的兴趣。

      可是,不管是过去还是现今的一种为科学是崇的病态完美印证了鲁迅先生的第二句话。人们总有一种错误的惯性,即一旦百人歌颂一件事情,那么千人、万人则会不假思索地扑上前去。纯粹理性并且严谨的科学,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参量,即这个世界仍是由人类主宰的,而人类具备一些较难用科学解释的人性的温度。夸张浪漫的中国古诗则是最恰当的例证,李太白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可谓不科学至极,可其具备的感性之美令人陶醉。就连科学小说本身,其多多少少也需凭借人们些许“不科学”的想象力,让人们为其赞叹,被其吸引。 若我们唯科学是崇,岂不是真正创造了一个《1984》中的世界?    

图片发自App


      作为引领中国人群前行之始的科学小说,仍在让广大读者感到科学的魅力,中国人民发展至今,科技仍是重中之重。科学小说不是硬科学,但就像诗歌之音韵美一样,它将人们吸引到科学上去。人们需要做的,是要明晰,科学应被我们所利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被其所奴役。世界是多元化的,正因此世界才美妙,科学才诞生。

      而在鲁迅两则“矛盾”的话的背后,我们应洞悉出这样一个道理:人之为人,始终应以人为本。社会的美好的根源是人性的美好,我们想创造一个发达先进的社会需要借助科学,可就算对于任何看似无比美好的东西,应当学习利用,而不是无脑而盲目地跟风,甚至被其奴役。

      今日纯指标化的教育流水线、城市钢筋水泥的单调乏味、九九六制度循环的扼杀人性.......时代之中不仅没有了科学小说中的天真烂漫,还已沦为了一个真正“数字化”的世界——只有数字入眼,美已全然背弃。世界应以人为本,化用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之言——给科学以人文。

    中国人群会一直前行,但中国人群不会终于枯寂。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迅的两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